共8页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我们是DE氧化沟工艺,现正处在培养污泥阶段.氧化沟,二沉池均出现大量水蚤,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啊,该怎么处理啊?
  1. 水蚤的产生通常是在放流水中出现。有此说明在低污染,低浊度水质下产生。
  2.具备如上环境还要有游离的污泥颗粒悬浮于放流水中才会大量繁殖。
  3.总之,出水水质达标的情况下,污泥轻微老化时,容易产生此类节肢动物。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如果常规的活性污泥工艺需容纳部分工业废水(主要是印染废水),如何对原工艺进行改进使之符合要求?
  1.我想,少量进入应该对生化系统不会有太大的冲击,特别是您的出水水质大大低于排放标准时。
  2.对于此部分印染废水,物化段絮凝沉降必须到位,否则出水达标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小试来了解混合废水的物化处理能力,既而来判断生化系统是否能够承受.
污泥曝气过量的解体可以算污泥老化吗?
  理论上不可以这样理解,但实际操作中是可以这样理解的!
  鼓风曝气一般不会导致污泥解体。表面曝气稍微有点影响!
  要导致因为曝气而解体,必须存在污泥老化等根本原因所在,曝气的作用只是加重污泥解体而已,而不会单独成为污泥解体的主因。
  只要活性污泥泥龄等正常,曝气是不会导致污泥解体的(至少不会产生大量污泥解体而产生厚厚的浮渣)。
我们厂的进水BOD就是很低。但是现在就是由于水蚤太多造成出水SS不达标,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1.我想还是调整工艺来解决吧?!
  2.负荷过低,出水水质可以比较理想,但是,污染物去除率并不高的,导致的污泥老化,可以为水蚤等提供食物,导致大量增值。
  3.适当排泥,提高食微比,可以尝试一下!!
污水经粗细格栅、沉沙池进入A/O池、终沉池,再由污泥提升泵一部分回到A/O池,一部分进入蚯蚓生化床,然后进入辐射干燥器,最后污泥与栅渣、沙土运往固体废物填埋场。其中终沉池水进入接触池,加氯后排放。在预处理和蚯蚓床处加设生物除臭。
抱歉这样写,原谅菜菜鸟只能到这样了。
这是我的毕业设计,不想和以前的一样,东想西想拼出来的,希望得到指点。
  1.我对您的设计工艺安排没有意见,蚯蚓生化床我没有经验,其效果和运行费用不得而知。
  2.接触池加氯消毒,好多市政污水厂多采用的,但是,很少有真正使用的,大多弃置不用。
  3.我想接触加氯消毒,不是医院的污废水,是否可以免掉,这是运行的实际方面考虑的!
1、我想请教你一下污泥脱水后的滤液应该排放到哪里?我们厂的滤液非常浑浊(可能和絮凝剂的用量有关)是直接排放到进水泵房,直接导致了进水COD,BOD偏高。你能告诉我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吗?以及改善的方法。2、A2O工艺的内循环不是也是回流上清液嘛?为什么CAST工艺不能用呢?
  1.滤液进入抽水井,是通常的做法,能够导致进水底物浓度如此提高,应该是您的脱水效果很差才是。通常的脱水滤液不会导致进水底物浓度提高多少的。一般在10%左右。改善方法是提高脱水效率。2.A2O工艺的内循环不是回流上清液,而是混合液。
A/A/O工艺,MISS在3200mg/l,F/M在0.1左右,进水中的各项指标与以往变化不大,但近期运行中发现,沉降比特别高,在80%-90%左右,污泥形态较为散碎,镜检中发现菌胶团不密实,但能看到钟虫。出水尚清澈,出水指标都能达标,只是在水量大时(平流式沉淀池,停留时间足够)会有絮状污泥随水流出,影响感官。并且现在曝气池上有些褐色浮沫,但愿不是生物浮沫。请教该如何解决现在的情况,将沉降必降下来,减少褐色浮沫,保证出水长期稳定。
  1.您的工艺和沉淀池形式与苏州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0万吨/天)的工艺接近。2.按照食微比偏低,可能导致丝状菌的发生(虽然此工艺较少发生),还请实验室显微镜检查确定。3.根据您出水水质清澈可以判断,污泥老化不是严重的。4.如果您的日处理水量远没有达到设计负荷的话,我想运行是有难度的。您所说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通常是两个极端,一是发生如您的状况,二是污泥老化,出水抗冲击降低。5.通常的做法是发挥各级提升泵站的作用(在处理市政污水的前提下),变分散处理为集中处理,通常可以改善以上两个极端的状况。
我们的工艺是酸化水解+UBF+CASS,日处理抗生素废水4000吨,但CASS没回流,不知是否影响工艺正常运行
  就您整个工艺来讲,应该没有问题的!
我们水厂是间歇进水的,而且目前只是一级处理,我想问一下您,在初沉池取出水水样作化验,还需要考虑初沉池的停留时间?如果不考虑,那们取水样最佳的地点和时间怎么选择?
  1.阶段性检测结果是为阶段性操作提供依据的。
  2.没有必要去考虑停留时间。
  3.数据的采集要善于统计总结,最后指导生产工作。
  4.取样位置通常是初沉池出水汇集后的出口处。
目前公司调试部反映一个食品废水SBR工艺有问题,请大家帮忙分析:1、一直无法运行,色度,COD等不能达标(cod1500以上);2、厌氧池pH在4~5之间;3、SBR池产生大量泡末(射流曝气),未投加菌种前曝气没泡末,应是细菌的问题。
工艺为:厌氧池--调节池--SBR池--砂滤池
此外,时水量为22方,厌氧池容积18方,调节池18方,SBR池18方(13方/周期,曝气6小时)。
  1. 请检查SBR池微生物是否已培养到位。
  2.过量曝气不易于微生物培养和泡沫的减少。
  3.还请逐渐增加负荷的方式来培养微生物,否则事倍功半!
从进水水质上,能不能得出每万吨水能含多少污泥?对污泥车间来说,怎么来定量每天得出泥量?
  理论计算通常与实际有一定差距,若非设计可在实际中总结即可!
在这个季节,二沉池上的青苔繁殖的太快了,不仅有碍观赏,而且成团打结堵塞,捞了也没有用,生长得太快了,怎么办?一般别人是怎么处理的?而且在出水端经常会堵塞法兰底阀,该怎么办?
  1.此类情况的确比较麻烦,至于捞了也没用我想不太可能,难道长的还比捞的快!
  2.我想控制一下放流水中的氮磷吧,一方面,减少营养剂投加量,或者从工艺操作上改善脱氮除磷的效果!
关于我上次问你的二沉池上青苔生长的问题,我现在的处理方法是将单个二沉池停止进水,并将水位放得很低把整个三角堰板全露出来,然后在太阳下暴晒三五天,最后再用人工刷子很好清除的。这样子过程后再进水就没有再发现青苔生长了。
  您说的没有错,的确很麻烦,但我们的氨氮与磷并没有超标,只是富营养化,给青苔提供了生长繁植的条件。我们只是将青苔的生长的基本条件既是有富营养化的水源切断掉,它就能比较彻底消失。
  特别的是像我们的工艺的脱氮除磷已经效果很不错,所以工艺不能改善了,只有采用这种方法。还要注意一定要斩草除根,要让青苔被烈日暴晒数日,才能保证不会再繁殖。
  我想像我们南方在这个季节可能很多污水厂会被藻类植物困扰,尽管藻类并不会影响出水,但有碍美观及环境,希望这种方法对大家有帮助!
  
我们是石化厂主要加工稠油污水,现在稠油脱出水对我污水处理场冲击很大,我们应该注意那些地方呢?
  1.有关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没有,从控制冲击来讲,我想应该力求调整生化系统的主体:微生物的浓度和活性入手,以提高其抗冲击的能力。
  2.同时,也可以延长处理时间(停留时间),来保证处理的达标。
  3.脱泥出水最好提供储存的地方,保证进入系统时的均匀性。避免集中进入时产生的冲击。
我处理厂产生的"三泥"含油量很高,我们在离心分离时总不能很好的分离,请您给提点建议好吗?
  1.设备的改进,进入系统的污泥性状调整,我像您自己可以考虑的。
  2.污泥絮凝药品的正确选择和浓度控制,需要多次实验进行确定:江苏的南天絮凝剂可以尝试一下的。
请问高浓度低流量的废水用什么方法处理比较经济?Q=200M3/d,COD=5000,BOD=3000,是垃圾填埋场渗沥液!
我想用UASB-SBR工艺处理,但是我对那2种工艺的计算都不是很清楚!小流量的用氧化沟是不是经济可行?
  1.设计参数的问题我不能帮您了。2.小流量的用氧化沟处理效果可能不易保证。
本人从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推广工作,预处理常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曝气工艺,但挂膜效果不佳,请指教
  1.您的课题我没有研究过。只谈谈我的简单看法。生物膜的形成,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培菌基本相同的。形成生物膜,要求条件不高,但形成理想的、完整的生物膜,还是需要从溶解氧含量、食微比、废水成分的改善入手的。多次调整工艺,寻找适合自身工艺的参数似乎比较重要的。
现在处理一硝废水,最后的一步是好氧活性污泥法,进水cod500左右,但是出水达到200-300,水质发暗红,do控制在3左右,暴气出现大量气泡,水中出现绿藻,请前辈指点一、二,怎样才能使出水效果更好。
  1.首先,一硝废水我不太明白。
  2.就好氧活性污泥法来讲,泡沫的产生和出水数据,似乎表示您的负荷比较高的,还请增加活性污泥浓度,并保证营养剂的正确适量添加。
  3.绿藻的出现在此不代表什么的.
  4.配合显微镜的观察可以较好的了解微生物的情况,继而判断处理效果转差的原因。
在过滤与反冲洗实验中,在滤层中不同深度处的水头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意义何在呢?
  1.变化是肯定存在的。2.提示了滤料的阻力。
我厂污水处理工艺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即SBR,曝器气为微孔曝头气,鼓风供氧。设计处理能力为3000m3/d。两个曝气池1800m3/个。原设计为处理啤酒生产废水,但因生产时采用了清洁生产及清污分流,导致进水水质出现变化,进水COD负荷低,约600mg/l左右。PH值有时高达14以上。我们通过加入盐酸中和,出水也还基本稳定。但近期出现一个很怪的现象,处理后的水明显颜色变深,呈深褐色,即使将SBR池内原水抽完但进水曝气后,还是变色。污泥沉降比也基本保持在30--60%之间,出水COD还可以,能够控制在100mg/l左右,PH值在7左右,量筒中的上清液呈淡褐色。
目前正处于我公司生产高峰期,这样的处理结果令我们很担心。不知是否出现污泥膨胀或水中有澡类而导致变色?是否与曝气量有关?另在气温达到35度以上时,SBR池中的水位不能达到设计水位,否则风机不能正常运行,请问是何原因?
  1、增加了排泥量,同时我还在采取另外的措施,
  2、采用少进水,少滗水,缩短处理周期,将原曝气时间由原来的2个半小时,调整到2个小时,减少曝气可以降低生物的自身氧化程度。
  3、添加废啤酒酵母
  4.可以缩短处理周期。
  5.进水不必减少。可以投加酵母类底物。
  6.所有的措施就是为了降低污泥的老化程度。
进一段时间来我们进水的B/C值均在0.3~0.4之间,进水SS在500左右(我们是城市污水)进水COD在180左右,BOD在70左右,前段时间效果很好,现在有所恶化,镜检发现污泥颗粒瘦小,沉降后有小颗粒,微生物数量少,种类少,轮虫数量占比例较多,钟虫数量减少比较快,前段时间DO较高,我们是CAST工艺,我估计是营养不足,导致老化,但我不想加营养物,有没什么办法度过雨季,解决这种问题。另外SS太高好象对SBR工艺有限制,具体什么原因?
  1.B/C值均在0.3~0.4应该没有问题了,但请确认计算是否正确,否则无法指导生产的。
  2.高溶解氧值是不利于污泥絮凝的,细小的菌胶团会导致轮虫的产生。
  3.进水如果无机颗粒较多时,自然会影响微生物的处理能力了。
我厂是城市污水厂,采用奥伯尔氧化沟,前段设有厌氧选择池。目前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二沉池有飘泥和氨氮去除率低,同时氧化沟内有较多的粘性气泡。我们的运行参数:氧化沟进水COD=300,BOD=90,NH3-N=28,MLSS=2600,DO=1.0~2.2(氧化沟出水),NH3-N=18(我厂目标10)。请问:如何调节工艺参数?同时我们正安排全面测定工艺运行数据。
  1.存在的主要表现:粘性气泡,我想两个极端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即负荷过高和过低,我想污泥老化,产生漂泥并在液面出现粘性泡沫和浮渣是比较常见的。
  2.污泥老化,反映出负荷偏低,我想底物浓度不足,脱氮效果也就不会理想了。
  3.还请降低污泥浓度,观察一段时间,看是否有效。
工艺是延时曝气氧化沟,用的倒伞型的曝气机。规模是10万吨每天,现在进水大概有个五到六万。现在用了一个氧化沟,池容三万三,两个二沉池,每个容积大约七千。进水BOD50到80,COD80到150,出水过二级。沟里的溶氧在4到5。MLSS不到700,SV30很低,但是水质达标(SS略高,约40)如何处理?有无必要采取措施增加MLSS?如有,如何做?
  1.我想保持现状即可,否则,会增加运行费用。2.待进水浓度提高后可以逐步提高污泥浓度了.
  共8页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