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页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我们现在的污水暂时能达标,但是这是因为我们的管网还在建设,现在的进水很大部分都是修管网排过来的地下水,一小部分生活污水只来源于一所大学,所以进水的BOD很底.我们的设计进水是2.5万吨/日,现在的进水量根本不能满足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工艺要求,日进水量大概就在8000方,现在如果不看SV30,水是能达标,但是曝气池里好象没污泥,想到3月份或4月份管网建设完成,城市大部分污水进来,没有污泥,担心达不到标,达不到标就收不到钱,收不到钱,员工就要有情绪,如果SV30能有个10% ,我也没那么担心,但是现在2个月过去了,还是只有2%,而且用马铁炉烘后发现,有机成分只占做SV30污泥的20%左右,剩余的全是无机物质或惰性物质,这样的污泥对于3或4月份进来的污水能否有效,真是让人怀疑啊.
  1.有的调查工作还是需要的,比如您的外围管网建成后进水量、水质,需要有第一手参考资料,这样您才能调控好您的生化系统来迎接进水。
   2.我想现在您没有必要一定要提高mlss,事实上您也很难提高的,可以的话,在确定管网完成和进水的时间后提前半个月,对废水投加多量(具体投加量根据计划来水量及浓度确定)附加有机物,来提升mlss,工业甲醇比较便宜可以考虑的。
   3.这样的话应该没有问题,如果成本不合算,也不用投加附加有机物,直接等来水后慢慢培养,我想操作得当也不会有几天超标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污水处理厂的启动调试,本来情况良好,可是昨日进水PH发生变化(污水管道串进了盐酸,运行了约20小时),导致二沉池跑泥,且出水浑浊。目前进水PH已经正常,曝气池PH约6.5,二沉池PH约4.8。我现在已停止进水和回流,请问系统还能否恢复,下步该如何进行,请指教。在目前调试阶段,污水进水量为100M3/h,COD为50mg/l,水温约15度
  1.的确您运行了20小时,所以会跑泥。 2.PH偏低,不进水是不对的!考虑可以进水。 3.回流可以调小一点。 4.通常情况,可能会短时间出水恶化,但可以恢复的,正常进水后,2~3天可以基本恢复正常的。 5.对于生化系统收冲击程度,最好用显微镜观察一下原后生动物的活性来加以了解。只要该部分生物未解体,通常短时间恢复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厂采用的是氧化沟工艺,近来出水COD不达标(标准为100),SV下降,但出水清,而且DO与平时差不多(0.4左右),氨氮有点偏高(不过一直都有点高),能帮忙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二段曝气池有漂泥现象(AB法),曝气量不大,DO不高,可能是污泥老化?
  1.从您提供的数据来看,溶解氧似乎太低了,这样又可能抑制正常均较团菌的正常增殖。适当提高到1.5,我想比较好!
  2.二段曝气池有漂泥现象(AB法),曝气量不大,DO不高,又可能是污泥老化,但污泥老化与曝气量不大,DO不高没有太大的关系的。导致污泥老化的原因以及出水漂泥,您可以看看本站前面的一些交流内容!相信会找到一些答案的!
我碰到一个问题,我们的二沉池近几天发现了污泥成块上浮,很松散,可能是污泥膨胀,但不是很严重。但我很奇怪的是,生化池的MLVSS在2000mg/l左右,泥龄比较短,污泥没有老化,也是在控制范围内,生化池的末端的溶解氧在2-4之间,很好啊。(我们用的是虹吸回流污泥,根据我的观察,二沉池回流系统很正常,二沉池内的污泥沉淀基本上都回流了)。进水的COD也不是很高,二级出水COD在60mg/l以下(应该很不错了),整个生化系统十分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发生污泥膨胀?还有就是我们在用的三个二沉池,为什么只有一个会发生污泥上浮松散,而其他两个却很正常?
  1.首先应该确认活性污泥是否有丝状菌膨胀现象产生。膨胀到什么程度。
  2.通常如下方法可以判断:a、SV30检测。b、SVI检测。c、显微镜检查。但是好像您给我的资料中没有这三个参数。
  3.我的经验是,丝状菌膨胀与废水成分单一、溶解氧不足、食微比过低有关。其他因PH、温度等原因导致的基本不会发生,最多是起到了辅助作用而已。
  4.废水成分单一,正常菌胶团的生长容易受到抑制、而有的废水成分却利于丝状菌的增殖。
  5.溶解氧不足,曝气有死区,同样利于丝状菌增殖,主要体现在丝状菌笔表面积巨大,低氧环境更利于其增殖。
  6.食微比过低导致丝状菌增殖同溶解氧不足的原因基本相同的。
  7.正常菌胶团与丝状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是否会发生丝状菌膨胀。
  8.以上解释,还请仔细思考融会。
  9.通过诊断手段确定是否发生丝状菌膨胀。
  10.如果是丝状菌膨胀,你三个二沉池会同时发生膨胀现象的,不可能只有一个发生膨胀,所以还请确认是否发生了丝状菌的膨胀。
新建污水厂在调试时应注意那些问题??主要的步骤有哪些??应该在哪里找相关的资料??对了,采用的是(厌氧UASB+高负荷生物滤池法/固体接触法)。
  1.调试的问题我想您咨询贵单位环保设施的设计施工单位比较好!一般来讲施工单位是要负责调试和员工培训的。
  2.污泥接种和负荷调整我想是最重要的工作。
不知污水厂的出水达标率是如何计算的?有没有算周平均的,如何算?不知有没有硬性规定出水达标率要达到多少?希望浏览此站的同行、高手给我些帮助。
  据我了解,好像没有硬性规定的,企业内部管理可以有此提法。多少周期自己可以定的!
请问啤酒废水在采用接触氧化处理时会有大量泡沫产生,且出水COD不稳定是怎么回事?
  1.处理设备产生泡沫,原因较多,您可以在本站前面的交流中去了解一下,对您如何改变操作来处理泡沫问题有所帮助的。
  2.啤酒废水是属于B/C比较高的废水,易于生物系统利用降解。由此生物活性较高。在冲击负荷较大,食微比过高时尤其容易产生大量泡沫(白色),通过提高活性污泥浓度一般可以缓解泡沫的产生。
  3.由于啤酒废水受生产过程影响,每天各时间段水量和浓度变化较大,在调节池不具备较大调节能力时,尤其容易产生冲击负荷,由此,泡沫产生和出水指标不稳定的产生就有可能了。
  4.当然,啤酒废水ph变化较大,应该调整得当,保证进生化池的废水ph调整到位,否则也有可能产生泡沫,但这多半是事故操作时才会发生。
  5.由于您提供的工艺及参数等资料较少,我只能按常见的可能性给您参考了。另外其它原因导致以上现象,也较多,就不详述了!

i want to know sth about SBR,how to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inffelunt?control which fact is better? Do,ORP or otheers if there are some artical introduce it and how to achieve these by measurement instument, aand if there are some factor we also need to consider?
  1.SBR法是间歇处理法的一种,处理主体还是微生物。因此操控指标还是同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方法相一致的。
  2.控制的要点是各操控段的时间分配上。即进水时间、曝气时间、沉降时间、排水时间。
  3.指标控制Do,ORP 都不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参数,依靠某一参数控制整个系统是不对的。
  4.通常,重点控制食微比(0.15~0.25)、及生化反应时间(根据实验室检测确定)。溶解氧的控制在3ppm即可。
  5.同时,进入生化处理的源水水质调整也同样重要,即前段物化力求去除影响生化反应的因数,如PH、SS、重金属离子、水质过于单一等问题。
  6.另外,根据进水浓度,适当调整反应时间。已得到较佳处理效果是需要关心的。不可抱死一成不变的处理时间分配。
多个印染企业的排水集中处理,主体工艺为物化-厌氧-好氧,好氧工艺为活性污泥法,现在的情况是好氧进水COD约在600mg/l,硫在100mg/l左右,好氧池出水(静沉)COD约100mg/l,污泥浓度(MLSS)800mg/l,F/M约在0.35左右,好氧池末端溶解氧在2mg/l左右。棘手的问题是污泥在二沉池中沉淀性能很差,多呈悬浮状态,随出水流失严重,二沉池底部污泥浓度很低,比曝气池高不了多少,污泥流失导致出水水质超标。对污泥镜检有少量丝状菌,我怀疑污泥悬浮的原因为结合水性污泥膨胀,但因为对结合水性污泥膨胀有那些特征不是很清楚,因此不能肯定是否为结合水性污泥膨胀,想听你的看法,有何好的对策?还有进水中过高的S2-是否会造成污泥中毒?以及会对污泥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1.COD去除率83%,应该还可以,因为,您处理的源水处理难度较大。
  2.各指标控制的也较好。
  3.对于出水有漂泥现象,我认为,和您处理的源水水质有关,我不知道SV30沉降情况如何,所以,不太好判断,但我想,活性污泥悬浮有两种表现:a 活性污泥絮凝后悬浮。b 活性污泥不絮凝悬浮。前者是活性污泥包裹气泡形成的,后者是污泥膨胀引起的。
  4.通常,源水含有多量硫化物,容易导致含硫粒的丝状菌繁殖,导致污泥产生漂泥。
  5.同时硫化物含量过高是,污泥容易降低活性,导致漂泥。
  6.因此,归结为硫化物含量过高导致漂泥,应该可以成立的。
  7.我想适当提高污泥浓度,可以缓解漂泥现象的。同时随着系统的运行,活性污泥应该可以被驯化而适应这样的水质的。
食微比可以监测什么指标?而且怎么样才可以测出来呢?
  食微比,是进入生化系统前的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与生化系统内活性污泥浓度的比值,通过这个比值,可以判断负荷高低,进而调整操作,避免生化系统发生污泥老化和过负荷出水超标的产生。计算公式为经验公式,具体可参照一下前面的相关交流内容。
你在前面一篇讲如何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的帖子里说"污泥费用如有产生,可根据情况用于厂内花木堆肥。由此只需增加点工费用即可",我非常同意。我们这里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考虑用于花木堆肥,请问污泥在使用前,需要处理吗?用什么样的方法处理最可靠、最经济?
  我想您可以在花木旁边挖半米宽,0.3米深的沟渠,将污泥填入后,再用原有的土覆盖即可了,我想不需要经过处理的,毕竟您的污水是市政污水而已!
我担心污泥中的有害微生物和病原体会对环境和人造成影响,我的担心有必要吗?
  废水处理的微生物,为自然界的正常菌群,不具传染性微生物的,大可放心,否则,游离在排水中的微生物,不就对水体中污染了吗?!倒是工业废水的污泥,法规受控的。
一般污泥膨胀之后,多久时间能缓过劲来?我的污泥膨胀(大约两三个星期)之后,出水水质还是好的,只不过NH3-N去除率不高,镜检丝状菌不是很多,初步判定为进水pH过低,后来我投加石灰一两个星期,硝化率提高了,但是污泥的沉降性能还是不好,最后,污泥跑了,请问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1.如您所说,丝状菌膨胀是有周期性的,时间长短跟水质及处理工况有关。
  2.跑泥是丝状菌膨胀的后果,找出原因,才能缓解膨胀程度。
氧化沟中污泥浓度增长过快是何原因,如何解决?
  我底物浓度的增高是导致污泥增长的主要原因,当然,气温的升高也要考虑的!
正在进行印染废水的处理,采用水解酸化+好氧+膜反应器,我想问的是:
1、水解酸化后出水COD上升是什么原因,上升幅度很大,进水在900mg/l左右时,出水COD在1100mg/l左右
2、进水颜色经常变化,红、黑、蓝都有,可是水解酸化上清液、好氧上清液、出水的颜色都发黄,为何
  1.较长时间的出水COD的上升,应该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您的采样实验是否有问题,另外就是,水解池有污泥流出,这样在实验室检测时数据就升高了。
  2.红黄黑混合在一起时,我想多半还是呈黑色的,经过稀释再夹有活性污泥后颜色呈黄色也是可能的。我想通常生化系统的长期去色效果是有限的,还须加强物化段的效果!
水解酸化池污泥密度1.002-1.006(书本得知),那么其污泥流失是必然,则必须在好氧后设污泥回流到水解池,是否如此?
有手册介绍,接触氧化池污泥部分悬浮,部分附于填料,那三丰兄前面指出其调试时先闷曝,再排出剩下的活性污泥(防止游离态微生物与填料上的微生物争夺有机养料),与其相矛盾???  若将好氧后混合液回流到水解酸化池,则水解酸化DO应控制在什么范围?请大家指教
  1.轻微流失,我想也不必进行回流的,通过水解池微生物自身繁殖,应该能够满足流失的补给。
  2.同时,此工艺,处理的重点和最后的把关环节不再水解池,因此,水解池浓度的适当波动不会对后续工艺造成太大的影响的。
  3.对于闷曝问题,我想这个做法与污泥排出并不矛盾的,因为这是在培菌阶段而已,而非正常生产的操作。
  共8页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