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项目在线推荐
水业市场化论坛
  (近期精品帖子)
BOT:为污染治理加速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正在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为2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无论从规模还是工艺上,这座污水处理厂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它又不是一座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它是北京第一家由外商投资并运营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据该厂的投资商———美国金州(控股)集团北京金源环保公司总经理许国栋介绍,这座污水处理厂投资3200万元,金源公司投了2600万元,开发区政府以土地使用权的形式投了600万元。建成后,金源公司将通过向排污者收取污水处理费来维持运营和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的利润。预计10年后即可收回投资,20年后金源公司将污水处理厂移交给开发区政府。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BOT方式。

  无独有偶,民营企业———北京桑德环保产业集团也将采用BOT方式,斥资1.1亿元建设并运营北京市肖家河和通州区两座城市污水处理厂。

  何谓BOT:BO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项目融资模式,其含义是“建设———运营———移交”,政府通过出让建设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收益权,来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而项目的投资者在规定的经营期限结束后,将该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无偿地移交给当地政府。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交通、能源、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需求猛增。然而,世界各国政府由于财力有限,一时难以增加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于是,BOT方式应运而生。土耳其是第一个将BOT方式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国家,在70年代末就采用BOT方式建设了阿科伊发电厂。

  在短短的几年里,BOT这一新生事物蓬勃发展,它成了吸引国内外民间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一个极好的手段。政府不花钱,把想办的事办了,而投资者得到了一个收益稳定的投资机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国家的家底雄厚了,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我国近些年来也将BOT融资方式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但在环保领域,采用BOT方式的几乎没有。金源公司和桑德集团率先采用BOT方式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为我国环保基础设施的融资和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

  有偿处理催生BOT,我国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欠帐太多。美国平均每1万人就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欧洲许多国家平均每5000~8000人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而在我国的城镇人口中,平均每150万人才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目前,生活污水已上升为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三河三湖”污染治理的难点也是生活污水。由于城市污水处理率太低,致使淮河、辽河等几大流域的水污染治理进度缓慢。   如同盖住房就必须要建厕所一样,建城市也不能只建住宅、商厦、宾馆,而忽略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建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许多城市在环保基础设施上都处于空白。近些年来,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被提上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但进展仍然十分缓慢。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何这么难?原因在于地方财力有限。污水处理厂也好,垃圾处理场也好,投资往往都十分庞大,动辄几千万到数亿元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环保投融资体制,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势在必行。

  环保领域引入BOT,除了要转变观念外,还必须政策配套。有关专家说,要想吸引投资,必须给投资者以回报,如果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没有经济效益,投资者就会退避三舍。长期以来,我国的环保基础设施一直被当作公益事业来经营,完全靠国家背着、政府养着,到头来,国家背不动,政府养不起,这项公益事业只好走进了无从发展的死胡同。最近几年来,各地开始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作为一项产业,开征了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无偿服务变为有偿服务,激活了环保产业,也激发了外商和民营企业家的投资热情,催生了BOT在中国环保领域的萌芽。

  水污染治理商机无限,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年排放量约300多亿吨,处理率不到1/4,其中二级处理率仅为10%左右。按照国务院不久前发出的《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十五”期间,所有的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5年,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60%以上;到2010年,所有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得低于60%,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不得低于70%。要达到这一目标,我国还要新建1000多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投资将是数百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有眼力有作为的中外企业家不会视而不见。金源、桑德已经捷足先登了,还有更多的企业家瞄准了这一商机。据陕西省宝鸡市有关领导说,宝鸡市政府准备新建两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有好几家民营企业听到这一消息后表示愿意投资。记者问,污水处理厂利润不高,为什么还如此受宠?回答是,尽管投资回报率较低,但风险小,收益稳定。金源公司的老总许国栋也说:“环保基础设施投资回收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但它的投资风险比其他项目都低。”

  商机无限的污染治理市场,需要BOT模式的助力。(2001年4月7日摘自《中国环境报》)

[ 评论 ]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