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影响力企业
 优秀专业公司
 水业战国图
 2005水业评选


谁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专业公司

  随着水业改革的深入,水业竞争的环节由投资主体逐渐向产业链下游沿伸与衔接。工程承包建设、技术设计集成、设备制造代理、中介咨询服务、专业运营管理等水业产业链各服务环节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竞争也日益加剧。2005年度水业评选以产业链的投资龙头为基础,扩展至下游各服务环节,对水业优秀专业公司进行了评选。

优秀环境工程公司  
得利满(中国) 法国OTV SA公司
北京金州工程有限公司 浦华控股有限公司
北京赛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美国CNC技术公司) 太平洋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欧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深圳市中兴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优秀技术集成企业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美华集团
西图国际(中国)有限公司  
优秀设备产品厂商  
ITT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海斯顿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ABS国际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德安生态集团有限公司 邯郸金鑫铸管有限公司
安德里茨技术有限公司 加拿大泽能环境有限公司
北京百氏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中自控(北京)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优秀专业运营公司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建工金源环保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市大通水务有限公司  
优秀咨询服务企业  
北京大岳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中仪国际招标公司 江苏省国际招标公司
中咨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君屹律师事务所


中国水业进入产业时代
--中国水网2005年度评选特邀评述


傅 涛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网顾问总编

一、2006年将迎来城市水业的产业年
  在2005年的城市水业规则之中孕育着一个深刻的变化。
  当领跑城市水业投资的明星企业首创股份在2005年将最大的精力从新市场开拓转向经营管理体系的建立,以马鞍山为试点开展绩效体系的研究;当以资本能力见长的首创集团,在重组十周年之际,通过深入的战略思考,确定城市建设、运营和服务商的定位;……
  当世界水业领头羊法国威立雅水务重申环境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当威立雅以运营管理为杠杆的支点,在中国水业市场频频撬起财务投资人的资金,成功扩展其水业市场,在深圳、常州和昆明获得成功,向城市水业证明并非只有资金才能作为产业的龙头;……
  当中国传统水务企业的领军企业深水集团,走出属地特许经营的桎梏,凭借经营管理的品牌优势,通过新成立的、仅仅只有3亿注册资金的深圳水务投资公司迅速拓展多达六个城市的异地市场,向行业证明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管理运营能力而不仅是资本;……
  当最早进入中国城市水业的、项目最多的中法水务,抛弃以资金能力为核心的水厂合作项目模式,主打自来水整体收购--这种以运营管理和服务能力为核心的项目模式;并在重庆江北、三亚、天津塘沽接连取得成功;……
  当美华、西图、美国地球、ITT、西门子等水业专业服务性国际企业几乎同时提升对中国水业的市场关注,……
  当政府监管逐步"锁紧"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当财务投机在城市水业中的机会在逐渐萎缩,……
  城市水业的竞争规则已经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城市水业正在从资本拉动时代走进产业时代,以优秀专业公司参与市场主体竞争为代表的新的产业格局即将形成。
  2006年将迎来城市水业的产业年,2006年将拉开水业产业时代的帷幕。
二、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化改革
1、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提出
  2002年,当时的原国家计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在于促进传统事业单位改制和产权改革。其后,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竞争机制的建立和政府监管体系的完善。
  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在一个时期内相互交织,互为表里。但是城市水业对产业化和市场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表述,两个往往混为一谈。而理解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关系,是进行城市水业产业结构分析和市场竞争分析的前提。
2、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产业化,又称工业化,是指形成一个产业的过程,其核心内涵是生产的连续性、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对城市水业而言,其产业化改革就是针对原来城市水业事业化经营的现状,要建立清晰的资产权属结构、要建立健全的产业链、要有高层次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结构,各产业链环节间需要合理的投资收益保障,并以明确的价值核算来串联。
  市场化就是利用市场机制代替原有的政府计划和行政干预来调节、分配行业资源。市场化以提高行业运行效率为目标,以竞争为手段,以价格机制为基础,需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竞争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市场化就是要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符合城市水业特征的有限而有效的竞争机制,降低行业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三、中国城市水业的性质和产业链演变
  城市水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产业化是市场化的基础,市场化的健全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产业基础之上;而良好的市场机制又能引导和促进产业化良性、高效地发展。
城市水业的产业链演变,是一个城市水业产业化发育的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
1、 社会服务型城市水业的"产业链"
  以城市供水和排水为核心的城市水业,受其公共品属性和社会服务属性的影响,一直是政府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虽然城市水业的责任主体经历了由中央到地方的过渡,但是在全面推进市场化之前,没有改变城市水业的行业性质和责任形式。
  在传统的公用体制之下,政府是投资、建设、运营的主体,甚至设计、建设工程环节也一度是政府通过事业单位来提供。
  对这样一种行业能够面向市场的产业环节极其有限,能够形成产业的环节主要在于设备提供。在这个时期城市水工业被简单等于环保设备的制造。这种观念如此牢固,以至于到现在为止,仍有许多人将环保产业简单理解为环保设备和环境工程的提供。以宜兴环保工业园为代表的第一批环保产业,至今仍然在以设备提供为核心的历史氤氲中徘徊不前。
  在这种观念之下,城市水业的主体本身不是一个产业,只有部分辅助环节可以实现产业化。对城市水业而言,市场竞争必然局限在设备制造等辅助服务环节。事业单位性质的主业内的内部激励机制也可以说是市场机制的一种形式,但是总体上是脆弱而苍白的。由于产业核心环节维系公益性质,以事业单位运营,主体之间无市场机制可言,行业表现为友好而低效。主业之间的行业协会退化成非企业主体的俱乐部,其主导的利益必然代表政府而不代表企业。

2、 资本拉动背景下的水业产业链
  伴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城市水业的实施主体从政府向企业转移,在转移过程中,产业重心经历了两次转移。
  第一次转移是从设备市场向技术服务的转移。90年代开始,随着政府在建设环节的市场化推进,工程建设和设计等技术服务首先从政府服务体系里走出,建设环节的改革推动了城市水业的第一次转型。技术服务环节参与市场形式的服务和竞争,丰富了城市水业的产业内涵。工程集成商一度成为引领城市水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设计院为核心的技术服务则成为整个90年代城市水业产业发展的核心,设计力量在一个时期内主导着水业设施的建设方向。
  第二次转移是从技术拉动向投资拉动。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所造成的巨大投资需求,加上行业提高效率的发展需求,形成两大改革动机,城市水业的改革逐步深入到水业的投资运营主业。特许经营制度的推进,使城市水业的主业从政府福利体系中逐步剥离出来,伴随着主业企业的改制,传统水业主业加入到产业化的链条中来。
  从本质上讲,在特许经营制度体系之下,城市水业仍然是政府为公众提供的一种社会服务,但是企业通过与政府的特许经营协议约定,来帮助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
  由于对投资的巨大需求,加上主业投资运营直接关联政府,因此投资运营主体一进入市场就当然成为新的城市水业产业链的龙头,城市水业因此在2000年以来逐步进入资本拉动时代。
  这种模式之下,其市场机制引入,核心在于政府对于投资运营主体的选择。产业链的延长,产业重心的上移,使原来的设备服务等环节成为产业链的辅助环节,它们之间的市场竞争规则由产业链上游,即投资运营商来主导。这种模式之下,整个产业链的服务对象是政府,产业的产品是为政府提供的各种环境服务。
但是,在资本缺乏的资本拉动时代,由于资本企业的参差不齐,政府对产业化的思路模糊,延长了政府与资本环节的磨合期,而使产业下游企业倍感困惑,失落感强烈。这是产业化发展过渡期的必然。
四、产业时代的产业链特征
1、 促进产业链成熟的主要因素
  中国水业逐步进入产业时代,由几大动力所推动。
  首先是制度的逐步完善,尤其是特许经营的立法。立法体系的进步,将减少系统风险,提高系统稳定性,也是确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有法可依。
  其次是政府监管体系的完善。城市水业的改革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市场服务规则的重塑。监管体系的建立完善不仅在于保护公众和社会利益,更在于健全市场的竞争规则,终结了,至少减少了市场不规范造成的利益失衡。客观上将企业在单一环节的优势削弱,而对整体优势的要求提高。
  第三是投资体制的变化。2004年以来全面展开的投资体制的改革,将逐步建立适应水业特征的金融工具,也使政府对资金需求逐渐走向理性,使资本在水业市场中的权重逐步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国家前一段时期推行的积极性财政政策结束,一定程度显示了资本蜂拥进入水业的资本投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
  第四就是市场竞争的加剧,项目运做得逐渐规范,已经逼迫投资人向产业下游寻求更多的利益协作,从而使下游环节的作用更加显现。
2、 产业时代的产业链竞争特征
  产业化的逐渐成熟,使竞争规则发生变化。产业时代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虽然资本仍然在一个时期内是竞争中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但是仅靠资本优势天下无敌的时代随之终结。产业时代的产业链有以下特征:
  一是竞争重心由单一的投资环节下移,各产业环节的协同成为趋势,整体成效成为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时代,一个成熟产业的竞争不可能只是某一个环节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与另一个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合同甲乙方关系,而是共同协作参与竞争,获得更多的共同利益。
  二是运营服务为代表的环境综合服务成为赢利的核心环节。由于城市水业是一种长期经营的服务性产业,运营能力是长期获利的关键。
  三是投资环节与运营环节的融合。投资能力与运营能力的融合是国际水业投资企业的共同趋势。对战略投资企业而言,如果没有运营环节的支撑,难以保障稳定长期的收益。因此战略投资人普遍在对运营管理和服务环节做产业链的"加法",努力从投资企业成长为投资运营企业。
  四是专业服务的分化。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入,环境设施的各种投资人正逐步理性,另外随着监管政策的完善,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业主也逐渐从直接运营中走出。城市水业各个专业服务环节的竞争秩序必将日益规范,成为行业竞争的重要参与力量。
五、不同产业形态的竞争模式
  产业化改革必然要触动产权关系和产业属性,而产权关系和产业属性的变化与市场机制的形式密切关联。市场机制的引入必然伴随着产业化的深入而逐步升级。在产业时代,产业的龙头也不一定就是资本企业,而将是最有竞争能力、最具整合能力的产业环节。
1、 政府直接责任主体模式的产业形态
  如果政府是直接面向公众承担服务责任,并通过协议形式委托企业来具体提供服务,政府代表公众对服务进行水服务的采购,我们称为政府直接责任主体模式的产业形态。这种模式之下,政府通过竞争机制来选择企业服务主体。
  在这种模式之下,产业链的龙头取决于项目的模式的类型,更在于作为服务采购方的政府部门对不同环节侧重的不同。一般来说,在TOT项目类型中,资本方会成为产业链的主导方;在DBO项目类型中,技术集成或工程服务公司会成为主导方;在单纯的服务合同中,专业运营机构会成为主导方;在BOT项目模式中,资金、工程、运营等多种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市场主导方。
2、 政府间接责任主体模式的产业形态
  如果城市水业形成一个完全的产业,政府只是间接承担服务责任,由企业直接向公众提供的水服务和水产品,直接向公众收费,政府实施价格和服务监管,我们称为政府间接责任主体模式的产业形态,供水服务大多具有这一结构形式和产业特征。
  这种模式下的核心环节是运营服务,运营服务能力必然是核心能力所在,并成为产业链竞争的龙头。在产业化完善的背景下,即便是资本也将退居次要地位,成为核心运营企业的财务伙伴。这是资本时代向产业时代的转变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也是拥有经营核心能力的威利雅水务和中法水务主推自来水整体收购模式的核心原因。
  产业规则的变革拉动环境服务的整体提升。这种模式是城市水业尤其是目前城市供水的主流产业模式,一定程度地验证了城市水业作为环境服务业的产业本性。虽然城市水业向公众提供"自来水"这种有形产品,但是其本质上提供的仍然是一种水环境服务。
  10年以前,得利满等许多国际著名的技术服务型企业、设备企业以及商务企业曾经在城市水业尽显风骚。但是2000年以来,资本拉动时代的到来让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运营企业成为当然的产业主角,让许多优秀专业服务型企业一度被市场冷落。
  2006年是城市水业各个产业环节发展的转折年,中国水网联合专业主流媒体对水业优秀专业公司的评选,将拉开城市水业产业重组的序幕。目前越来越多的专业服务企业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中国水业市场,以产业链为核心新的产业格局即将形成,各种市场主体将在竞争中重塑自己的产业地位。
  虽然中国水业的产业化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2006年将是中国城市水业的产业化的开始,我们称2006年为城市水业的产业年。


意见反馈>>

 
 
中国水网www.h2o-chin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