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单位:清华大学环境系 中国水网  
  第五期水业技术沙龙首页
 2005-12-13制作
参会名单
嘉宾风采
会场花絮
主要观点
问题与回答
水业绿皮书(之五)
English Version
 
沙龙主要观点
◆ 哈尔滨事件使各个方面真正深刻体会到水是生活必需品,饮水安全十分重要。

◆ "让老百姓喝上一口好水"是政府不可推卸责任,也是业内人士的核心工作目标。

◆ 对政府部门而言,供水管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如果仍然把供水管理当作是一种权力来看待,那是很危险的。

◆ 为了保障城市供水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需要建立城市多水源、多水厂互助系统。

◆ 同样的事件会引申出两种不同的结论:一是认为国家需要加强对饮用水和水环境的控制;另一种观点是我国环境水体的硝基苯标准比俄罗斯高十多倍,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标准是不是太高了。

◆ 供水安全的应急问题,重点是建立应急机制而不是应急工程措施。

◆ 加强供应急系统和后备水源所产生的经济费用应该由政府还是公众来承担,如果由公众承担是否经济?如果由政府负担,如何考虑将进一步加大的城乡差距。

◆ 水库放水对松花江河流污染所产生的效果,积极的部分有限,放出的水流主要作用是推进污染团加速前行,由于不能追上污水团,难以发挥对污水的稀释作用。

◆ 哈尔滨事件对我国传统的供水设施系统提出挑战,今后应从设计、工程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引入"多级屏障"理念。

◆ 供水行业是拥有特殊地位的专业型行业,需要加强业内的人才储备。

◆ 处理供水公共危机,专家是关键、领导更重要。

◆ 在哈尔滨停水事件的处理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处理城市供水危机的典范,许多经验需要总结;而处理过程中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及时对河流污染的控制采取措施,污染消减上无积极作为。

◆ 公众参与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应对城市危机的有效办法,不能对公众屏蔽信息,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水质监测制度和实情公告制度,不能欺骗群众。

◆ 各部门监测数据不一致,而且缺乏共享机制。

◆ 国家对于标准制定的相关基础研究不够重视,投入少。

◆ 建议将11月23日定为中国的"停水节",每年公众体会一下停水的感觉,促进节水工作,体会水的珍贵。

◆ 技术路线的问题:自来水厂是否需要全面升级,加入预处理和深度处理,还是考虑应急措施?但是根本点却在于水环境的真正改善,而中国目前阶段难于根本解决水环境问题,因此需要在供水系统上下功夫。

◆ 哈尔滨停水事件没有完全结束,危机没有过去,如何建立公众对自来水的信心尚需时日。

◆ 松花江污染是一个环境事件,哈尔滨停水事件却是一个公共安全事件。

◆ 哈尔滨停水事件促进了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修订工作。

◆ 不能夸大应急作用,忽略预防和运营,预防和运营才是根本,要重视并建立日常供水安全体系,与应急机制双向互补才能真正保证供水安全。

 
中国水网www.h2o-chin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