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哈尔滨停水事件恢复供水专家组关于恢复城市供水整体方案中制定的原则是什么? |
答 :哈尔滨停水事件恢复供水专家组于2005年11月24日12时形成文件,对下述两个总体原则进行选择:
(1)在污染团全部过去,地表水源完全达到水源水质标准时,再进行净水供应。此方案虽然水质安全,但全市停水时间可能过长,对社会影响较大。
(2)避开污染团高峰,在尾峰浓度尚超出饮用水水源标准的情况下,采取非常措施净化水质,及早恢复供水方案。此方案为当时全力采纳的方案,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是:①确定所需采取的紧急应对净水方案和所能承受的水源水超标倍数;②所需进行的工程措施和管理保障系统。
|
|
2、 哈尔滨停水事件恢复供水专家组制定的技术路线是什么? |
答 :紧急应对净水工艺技术路线分三部分:
(1)实验室小试
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以粉状活性炭吸附为主,有条件的砂滤池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基础上,将部分砂滤料改成颗粒状活性炭的技术路线。
(2)生产性运行验证
在以上小试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将在制水四厂两个生产系列中的一个系列进行生产规模验证。如处理后水质安全稳定可靠,全面达到饮用水标准,则该系统可率先向市政管网恢复供水。
(3)恢复全市正常供水阶段
根据制水四厂生产性运行验证的结果和经验,制水四厂的另一系列、制水三厂、绍和水厂等水厂,自27日早8时起将逐步全面恢复生产。 |
|
3、 哈尔滨停水事件中,饮用水治理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
答 :哈尔滨就停水事件11月21-22日联系发布了三个公告,并且政府已经对外承诺27日晚恢复供水。面对这么短的时间,完成技术方案的研究、污染物硝基苯的测定方法、设备生产、生产性实验运行等很多工作,政治上没有时间的宽限,技术上要百分之百的成功,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
|
4、 技术方案的争论在哪里? |
答 :停水事件对外公布的时候,全国相关的专家都说采用活性炭处理工艺。但是具体怎么处理,加在什么地方呢?哈尔滨供排水集团一开始提出的方案是把砂滤池改成炭砂滤池,以粒状活性炭为主,底下留二、三百毫米厚的砂。这件事需要一千四百吨活性炭,需要全国紧急调炭,难度很大。
硝基苯的化学稳定性非常强,氧化很困难。高锰酸盐对它不起作用,臭氧不起作用,也就是说需要紫外双氧水,或者紫外臭氧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有可能氧化。但是处理高浓度的硝基苯,一个设备来不及准备,还有一个氧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如硝基酚等)的处理,硝基酚的毒性又如何?
硝基苯的活性炭吸附性能属中等偏下,但是可以被活性炭吸附。因为国内的硝基苯主要是在火药工业、炸药工业,这些行业的废水处理都是采用活性炭吸附。
生物方法现场不仅来不及,而且硝基苯的生物稳定性很强,降解很慢,所以基本就排除了生物处理的方式。
化学方法采用的活性炭,考虑粒状炭以外,还考虑了粉状炭。因为粉状炭可以及时地排出系统。如果采用粒状炭,在污染物浓度达到高峰的时候,污染物会被吸附,但是浓度高峰过去以后,又会解析脱附。吸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如果水源水的浓度降低以后,污染物脱附后,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就需要考虑采用粉状炭吸附。
关于投加量的问题。清华大学环境系老师在紧急会议上提出,200毫克/升以下都可以接受。24号上午现场实验显示,10毫克/升和30毫克/升的去处率只有30%-50%,当时污染物浓度是0.042,硝基苯这样高的超标,最终根本达不到标准的要求。24号的中午12点就形成了方案,要增加粉状炭的剂量。
关于粉状炭投加点的问题。粉状炭一开始完全投加在混凝阶段,但是即使投加量提高到50毫克/升也不见效,因为跟混凝剂一块投加,粉状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而且活性炭吸附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决定将水厂现场投加,改到取水口投加。这样5-6公里的管线可以有一个充分的时间吸附。这是方案非常重要的一点。
为了保险起见,后面过滤工艺继续改造。将原来方案的300毫米厚度的砂滤方案,变为保留500毫米厚的砂滤,符合条件的可以换炭。因为,如果厚度达不到500毫米,即使上面有粒状活性炭,也不能保证解决自来水过滤的问题。
|
|
5、 哈尔滨市恢复城市供水生产性验证运行遇到了哪些问题? |
答 :(1)粉状炭投加设备没有加工图纸
11月24号确定了方案以后,设备要在11月25日中午12:00之前加工十套。哈尔滨停水事件恢复供水专家组带去了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的设备加工图纸。为设备尽快的加工完成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2)部门商品缺斤少两
粉状炭的产品标明为每袋25公斤,但是在投加过程中发现问题。最后一称都是20公斤,分量不足。
(3)气候影响正常工序
现场的炭刚加了两个小时,加炭管冻了。分析情况,可能是有一些炭放在地上进水了,东北的气候非常冷,而且加炭口比较小,因此就冻了。
(4)抽水进行生产性验证的时间很难确定
原来计划确定在原水硝基苯浓度超标1倍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生产性验证实验。但是由于时间紧迫,在26号中午12点开始启动,当时的原水超标5倍。
(5)普通百姓很难识别供水正常
因为管道停了4天水,先放出的水肯定是浑浊的,甚至还有红汤、泥等等。老百姓看到刚放出的水心理肯定恐慌,如果着急市民饮用的话更会产生问题。专家们商议按照颜色来标识,就是使用"红、黄、绿"来标识地区,进行当地电视公告。刚开始的水,因为卫生防疫部门现场去检测,所以刚开始有红色标志,红色标识就是不能用,应该赶快放水,放掉这部分;黄色标识可以生产、生活用水,但不能饮用,也就是可以冲洗;最后绿色就是可以饮用。
(6)取水口加了炭确没有效果
在取水口当时只有一个加炭点,但是两套系统中的一个效果十分不明显。清华大学的专家马上判断出,两个流量不同的泵造成了分配不均的现象。现在已经把这个系统完全分开了。
(7)除了哈尔滨,又多了一个达连河
达连河这个镇是在哈尔滨下游200多公里,佳木斯上面100多公里,有一个6万吨的水厂。水厂如果一旦停水,就会停止供应天然气,而且哈尔滨300多万人用的天然气都是这个气厂提供的,再加上有一些燃气锅炉,还要供暖,所以需要力保达连河的水厂不能停水。在省长的授意下,专家组再次接管了另外的一个水厂,达连河水厂。同哈尔滨的情况相比,取水口距离水厂的距离更远了,吸附的效果会更好。在哈尔滨水厂经验的基础上,达连河的原水浓度超标15倍,整个系统仍然达到了标准。
|
|
6、 哈尔滨停水事件有哪些方面值得总结? |
答 :
(1)提高对饮用水水质安全性的认识
全面提高饮用水水质标准;
促进深度处理工艺的应用;
重视管网水质的安全输送。
(2)城镇供水水源的保护
扩大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范围;
加强水源水质的监测力度;
建立水源水质预警系统;
备用水源的储备。
(3)城镇供水应急技术研究
确定城镇供水系统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
建立供水事故分级体系;
制定水质事故和水处理系统事故预案;
编制《城镇供水应急技术手册》;
建立应急处理专家库。
(4)水处理应急工艺
备用水源的选择;
多水源、多水厂的互助系统;
水处理设施安全保护;
水处理应急工艺的建设;
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
应急人员的培训和保障。
(5)应急时期的水质检测指标体系
根据污染物类别确定适当的水质检测指标和检测频率;
应急时期某些指标可以适当放宽;
快速水质检测方法的选用。
(6)管网水质预警方案
建立城市管网的GIS系统;
建立供水管网水质水量的变化模型;
用不同颜色标识水质和用途。
(7)城镇供水应急中的政府组织管理
建议由建设部或各级建设主管部门成立临时应急指挥机构;
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科学选择多学科背景的应急专家小组。
(8)应急时期的实情报告制度
政府应该建立实情报告制度;
各种宣传媒体要及时地进行如实报道;
不同单位之间的数据资料要实现共享;
加强对公众的水处理知识宣传。
|
|
7、 哈尔滨停水事件的处理是否已经结束? |
|
(1)市民信心的恢复
水源水硝基苯的浓度标准值为0.007之下,但是哈尔滨的市民现在不认这个标准数值了,只承认检得出,检不出。水中如果检不出,那就认为没问题;只要有数,就认为有问题。
哈尔滨和佳木斯的自来水通水了,也没有问题了,但是老百姓还是不能完全信任。在饮用水、做饭、家庭用水上,基本还是尽可能用桶装水。供水的危机解决完之后,还有一个信任的建立过程。现在的城市用水量很低,对于自来水公司也是雪上加霜。
(2)紧急事情结束后,还需要开展一些监测工作
上游爆炸现场污染物种类的浓度的确定。
需要建立一个比较长期的监测,包括水质的监测、地面水、地下水的监测,还有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当然还包括国际的环境变化。
(3)活性炭停止投加时间的确定
现在除了佳木斯以外,上游的饮用水源已经达标了,但是现在硝基苯可以检测出,目前仍然投加活性炭,对于各个城市来讲还是处于一种应急状态。将来什么时候政府敢说,现在这个应急状态已经过了?现在有可能河里边会有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能检出硝基苯,如果这个时期非常长的话,这个对我们整个水厂的冲击会很大的,就是有没有一个标准来解除这个问题?
(4)整个松花江流域还应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