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龙的主要观点
|
◆ 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目前高等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的知识太泛,深度不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性不强,专业实践能力弱;实验或工程技能差,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适应性差,就业渠道单一。 因此,难于满足社会对高水平、高能力环境技术人才的需求。面对环境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诸方面的问题和机遇,应坚持“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作为环境类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应重视人才的技能培养和态度教育。
2、就业难的问题不是环境工程专业所特有的问题。
3、对于有人说环境专业学生学得多,涉及面广、杂,其实学科培养中深和浅是相对而言的,环境工程不是生物专业,也不是化学专业,不是学生物专业的生物,而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学生物,从培养课程设置角度来讲,不是最深的就是最好的,而是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4、高校和企业应更注重人才的理想、愿景、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养。
5、高校环境院校中“科学工程”几个字建议拿掉。
6、现在中国教育体制中把职业教育淡化了,将以前的中专、技校、职高等都改为大学,而中国目前最缺的就是需要这块人才。
7、可以把各校历届校友中的样本作一分析,做出环境专业大学生成功人士的成功发展特征模型。让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等来选择发展方向。
◆ 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8、资本运营已经走向国际化,而国际化首先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
9、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的管理状况还处在原始状态。人力资源没有提到老板的议事日程上来,老板也为人才发愁,但为人才的发愁还没成为第一位。
10、很多老板对经营理念不是真正清楚,所以用什么人不清楚,满脑子都是钱的问题、项目的问题、技术的问题、市场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目前这个问题不是不严重,只是注意力没到这。
11、人力资源总监缺乏战略思想这很正常,因为他不可能代替老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2、企业通病是重经验,轻知识。越是高层越是经验型的人才这是现状。
13、人才要从“能做事”向“会做事”的方向转变,高校要加强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便于减少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成本,缩短培养时间。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一项重大决策,它必然会带动全社会更加关注与社会稳定有关的民众身心健康、劳动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和谐发展的问题,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
15、水业各界要重视:我国环境、特别是水环境规划和控制的行为管理问题;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模式探索;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索。
◆ 关于跳槽:
16、关于跳槽问题不应视为洪水猛兽,应鼓励跳槽,人跳走了没关系,只要经验留下了就可以。
17、工科学生需要长期的积累,不适合频繁地跳槽。
◆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18、大多数的年轻人目前没有职业生涯的规划,或者大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是不清楚的。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学校就不知道怎么学,但一进入企业就知道怎么学了。
◆ 关于知识与能力:
19、至少知识不是直接的力量,实际上能力才是力量,能力方面的培养需要加强。
◆ 企业如何自己培养人才:
20、企业有三种人,分为人物、人才、人手,人物可遇而不可求,人手的问题也不大,人才是企业最需要的,其中专业人才的问题也不大,复合型人才的问题最大,比较急需的是业务拉动型的复合型人才。
21、目前是教育出来的人不缺,但历练出来的人缺,行业整合中间有一部分人可以出来。
22、我们应考虑的是如何让一般水平的人也成为专才。
23、每个企业都在说需要帅才、领军人物,这是一个需求误区。
24、人才主要是靠自己去培养,中层、骨干需要培养,所要求的素质“德”是最重要的。而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对员工的德育培养是不够的。
25、对人才不能求全,按照二八原则,有些人用起来合格就行,而有一部分关键岗位,就需要做胜任特征模型的分析。
26、对于人才短缺的问题应把它当作常态来看,我们不能期待有一天条件一切都具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做,而应考虑在同样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如何做得更好。
27、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能比同行业稍微好一点,就可能在竞争中占到先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