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设计制作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王洪臣:

中国的污水处理行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地向前走。其中,国外在污水管网上做得很完善,污水的沉降较低。而国内当下主要任务是把管网搞好,把污水都收集起来,提高污水厂进水浓度。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王凯军:

应该客观地认识我国污水处理系统现状。我国污水处理规模世界第一,很多工艺也遍地开花,但是仍有超过50%的污染物未得到妥善处理,问题在于管网的收集率普遍偏低。由此可见,我国污水污染物的实际处理率还很低,远低于统计数据说的90%以上。

原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现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技术委员会主任 杭世珺:

提质增效的关键在管网,国外发达国家排水体制也不都是分流制,但是他们的管网建设很精细,能够满足需要。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施汉昌:

我国污水处理厂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建设运营比较粗放,在设计、建设和设备运行管理上存在各种问题,所以未来污水处理的提质增效还有很大空间。

原北京市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现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水污染防治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 杨向平:

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还比较粗放、死板,之前的水环境治理很多工作停留在点上,现在都认识到需要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系统治理,但谈到系统就缺乏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如初期雨水、面源污染、合流制污染治理等问题还缺乏系统的治理政策和资金。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 傅涛:

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路径和国家体制有很大关系,我国的体制机制推动着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也决定着未来方向。我国未来的污水处理厂既要考虑污水处理的可操作性,又要考虑百姓的感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对未来城市水环境的定位,未来将朝着精细化、系统化、智慧化、社会化、健康化、资源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东全:

不能把水环境治理全部寄希望于污水厂,污水厂只是一部分,而污水管网的建设和完善是目前污水处理行业的“牛鼻子”。而且,目前污水厂的业务边界清晰,盈利模式单一,签了BOT合同后期运行利润就是一碗清水,明明白白,让污水厂没了提质增效的积极性。未来需要探索更多的盈利点,如污泥资源化利用等。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春生:

黑臭水体治理上接政府、下接人民,是一项民生工程。首轮大考过后,众多城市沦陷,暴露出管理层面和治理层面的一些问题,整体结果不容乐观,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各界心态、事态和情态的变化。后督察时代,需要把脉问题,再看未来。

E20环境平台创始合伙人、执行董事/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张丽珍:

每个城市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定位,根据城市的目标和规模给城市分类,为不同城市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未来的百年跨越其实是需要跨专业、跨企业、跨专家的,未来或许可以给一些城市制定污水处理系统的施治指南。

E20研究院副院长 肖琼:

面向2021年到2049年的双百跨越,提质增效只是污水处理系统迈向未来的第一步,还有第二步、第三步,希望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能以污水提质增效为切入点,共同探讨我国未来30年污水处理系统的定位、方向和路径,描绘未来蓝图,引领升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