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各显神通"
发展趋势
在水资源和其他资源日益短缺,地表地下水体污染逐渐加重的背景下,工业废水的处理趋向三个方面发展。
一、节能减排,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逐渐成为工业废水处理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闭路循环,将工业废水中的液态水和溶质回用,并作为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原料,从而实现废水内部消化的目的;
三、资源化,将处理后废水再经深度处理,达到再生水标准,用于农田灌溉、厕所冲洗、工业循环冷却等方面。
结合三大减排方案,技术减排、过程减排、管理减排,秉承成"从源头到末端"的治理思路,最终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目标。
前沿技术
工业废水治理的技术需求应首先包括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其次需要发展过程控制技术,最后要在末端治理上突破一些技术瓶颈,采用一些先进技术和关键工艺设备,提高污染物去除水平和效率。
膜技术:膜分离技术于70年代后在各大工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通过膜的选择透过性实现料液的分离、纯化、浓缩;根据膜的孔径不同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膜技术主要应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和二级处理,具有分离效率高、节能、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对污染物减排和污水资源化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零排放"技术:早在七十年代,一些工业企业就开始摸索研究工业废水"零排放",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把废水外排,并回收废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较成熟的工艺流程,即浓缩、蒸发、结晶、脱水,将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固化并回用蒸馏水,达到液态零排放的目标。适用范围较广,可解决工业废水处理中的难点问题:高有机物、高毒废水,以及反渗透产生的浓水。
据了解国内从事"零排放"技术的公司有江苏新裕泰华环保有限公司、鼎联控股有限公司、安徽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微电解技术:微电解技术是目前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一种理想工艺。该工艺用于高盐、难降解、高色度废水的处理不但能大幅度地降低cod和色度,还可大大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该技术是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利用微电解设备中填充的微电解填料产生"原电池"效应对废水进行处理。该工艺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廉、处理时间短、操作维护方便、电力消耗低等优点。
回用
工业废水总量巨大,将经过二级处理后的废水再通过适当手段处理,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些场合的使用要求,既能降低用水总量,又可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再生水可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园林绿化、工业冷却、生活杂用等方面,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大有帮助。目前,再生水处理主要通过两种技术:膜法、电吸附法,前者可以达到较高的水质要求,但成本相对较高,后者成本低处理效果一般,不过也可满足工厂循环冷却水的要求,选择工艺时要统筹全局、综合考虑。
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污泥,由于不同行业产生的污水性质不同,因而污泥成分也不一样。工业污泥资源化利用,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降低处置成本,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泥危害性较大,在处理处置当中,无害化应是第一原则,资源化必须要以无害化为前提,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工业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处置,逐步实现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