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水网  
 第十期沙龙主页
2005-12-12 制作
沙龙主要观点
参会嘉宾名单
嘉宾风采

会议精彩瞬间集锦

水业蓝皮书(之十)

English Version

沙龙主要观点
◆ 确保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把握市场,把握需求。需要确定一个"支点",需要利用财务、金融杠杆和水价调节平衡点,从而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

◆ 国债虽然是政策性资金,但它却是一种财政手段,其投入重点:一是要寻求能够解决"短缺"问题的解决方案;二是区域投入重心的转移,对于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东部地区要退出,对于设施落后的西部地区要加强;三是要引入技术,解决效率问题;

◆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政策性金融组织在中国的城市水业发展历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包括对价格改革、体制改革、吸引私营部门、配套政策等多方面的促进。由于世行和亚行资金是主权外债,受现在的国家预算法的限制,不能由地方政府作为承贷主体进行使用,使用不够灵活,导致效率不高。虽然在初期,世行带来了新的机制如贷款对象必须是独立主体和设备国际招投标,但是显然已经不适应现在新的需求。目前的投资主要关注的是项目的建设,运行状况关心不足。现有的体制已无法满足项目群的建设与管理、项目全周期建设与运营成本控制等新政策需求的要求;

◆ 国际金融贷款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附加值和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如移民安置、公司化、能力建设等。

◆ 国家开发银行安排地方政府项目时,发现地方政府总是把垃圾处理等公益性强的项目往后排,不愿意投资这类项目,投资主体向企业转移;

◆ 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私人部门专门向私人机构提供资金,虽然不需要任何担保,不要保函,同时提供同一些免费的技术援助,但是贷款门槛高、美元贷款、融资成本高、要求收益率高,不太适宜水务企业融资;

◆ 项目的规范化运作是水业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大量非规范操作将最终导致市场的崩溃,造成巨大损失。清理固定回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 国家《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里提到的代建制至今没有明确的具体办法,难以实际操作。还没有真正实现DB和DBO形式的建设;

◆ 需要财政部、发改委和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共同协商的政策性资金的使用事宜

◆ 十一五期间,我国污水基础设施行业的资金短缺达到3000亿人民币以上,其中管网建设资金需求约占到2/3,污水处理厂建设约占到1/6,集中在中小水厂,污水回用和污泥处理投资约占到1/6;

◆ 管网、污泥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价格的支持和推动;

◆ 地方政府通过市场主体投资或者项目融资,置换开行、世行和亚行投资资产的情况已有发生。对已建和在建项目等的变现和转移债权人的操作,国家原则上是鼓励的,但实际操作要非常慎重,资产转让必须透明,符合政策要求。

◆ 城镇和农村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是"十一五"期间的建设重点,但是项目规模都是10万吨以下的中小项目,中小项目在项目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当地的技术水平都受限制,中小型项目需要捆绑运作,其方式需要进一步探讨;

◆ 区分政策性财政资金与政策性金融产品,对于政策性金融产品,要注重新工具的开发和创新;

◆ 政策性资金对于水务资本市场有着较好的带动作用,应予以重视和利用。利用政策性资金的使用,积极推动我国水业的价格改革和体制改革。利用政策性资金的扶持作用,培养中国水务市场主体;同时,利用政策性金融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发展适合项目融资的金融产品。




 

 

 

 
中国水网www.h2o-chin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