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设计制作

1.排水管网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资产处置方式问题、机制问题、运营问题、管理问题。有技术原因,更多的是体制问题。

2.地方不应当对管网制定维护标准、费用标准等标准。因为此类标准不易制定完备,也不会对管网市场化有帮助,不利于竞争机制发挥作用。

3.对于管网问题,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需要强化。政府在排水管网领域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责任主体地位,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雨水资源的利用与节约",而且应列入政府整体考核范畴之内。

4.对于排水管网,政府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要讲蓝色经济,不让所有的水,全部依赖于管道末端,应该努力从源头解决管网的问题。

5.排水管网要规划到位才能解决大问题。管网的维护、清淤、巡查等都需要规划。整个城市的水文体系,是多方面相关联的,要有模型、有数字。

6.要建立排水管网监管体系,这样才能够将最终影响、最终因素作为政府的考核指标,从而有效管控排水管网的运营与管理。

7.排水管网清淤工作能否有效到位,主要在于资金投入。

8.排水管网的运营管理的"公私合作"应该属于市政公共服务采购的范畴。

9.第三方治理、PPP、特许经营、政府采购公共服务,这是4个不同的概念,有交集,在关于污水、垃圾的很多文件中都有所涉及,而企业决不能对它们一概而论。

10.对于排水管网问题,PPP的解释应为:第一个P指,公共部门,不是国有企业;第二个P指社会,包括市场化改革的国有企业,市场机制的国有企业,还有社会资本,以民营资本为主。PPP的关键在第三个P,即公私关系怎么处理。在管网领域市场化中,政府与企业彼此互有贡献,才能长效发展。

11.在管网领域实行PPP模式,用"市场"把政府、企业、公众的活力调动起来。政府需要注意规划;企业应该注重与政府的"双赢"。

12.政府一定要考虑管网投资的"三期",即"短期"、"长期"、"预期"。短期,是指对管网的短期大投资过后,相对于其长远发展,要设定一个缓增长、甚至是零增长的目标;长期,是指对于管网的建设和运行都要有永续的资金投入;预期,是指在"短期"与"长期"的基础上,管网投资要注意有必要的效果。

13.对于排水管网问题,可以乘现在社会对管网有较大需求之机,使资金的投入长期化、可持续化,进而放大资本市场的预期,就有可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管网的资金问题。

14.对于排水管网问题,一定要解放思想,放开思路。原有的融资方式,零存整取、先取后存的方式需要调整,要有"资本"元素,可以参考"华尔街"式思维方式,解决中国的问题。

15.企业要脱离讨价还价获得酬劳的低级服务层面,要使项目与城市的安全、城市的亮点等"城市政治"相衔接,并有效推动相应政绩考核,才能政企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