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新驱动公司发展,市场驱动创新发展。创新的阻力不是内部系统,而是外面的市场。只要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才会有强大的实力,企业才会有强大的创新。
2. 市场开放度不高,使我国环保企业集中度不高。建议由企业来决定技术,企业做示范,采取后补助的科研体制。让市场和企业承担技术转化的风险,增强企业动力和判断力。
3. 技术问题不是在科技体制以里,是在市场机制以外。建议技术创新型项目采用招标或者后补助方式,放到企业领域里来做,而基础工艺性研究,交给科学家去完成。
4. 在行政主导下水专项的实施,最重要的应该是组织培训,研究如何和地方对接及转化机制。转化方面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政府主导,另一方面要靠市场。 "十二五"期间,建议水专项联合环保企业,在滇池、巢湖或太湖,借助新加坡世界水中心的模式,通过国家的资金的主导,集中力量办大事。
5. 科技创新企业在从研发期到成熟期发展的六个阶段中,每一次跨越都需要政府的助力才能获得能量。
6. 政策调整时应该考虑技术的匹配性。产业化需要市场空间巨大且需求迫切的技术。
7. 国有的科研模式在市场配置上相对失效,采用基金的方式扶植企业,让企业在逐利的过程中,找到市场真正需要的科技研发,并且愿意投入承担风险。
8. 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应该规范产业化,创建科技成果转化氛围。政府扶植科技的资金应该用于创新标准。对标准性的鼓励和创造标准性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科技的驱动的。
9. 解决当下水环境问题应该由市场立项,而如果解决未来十年的水环境问题,应紧盯国际前沿,由科学家立项。工程化阶段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创造的。
10. 呼吁企业家创造一个真正的环境俱乐部,汇聚科学家、产业家和政府官员,通过沟通交流解决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
11. 科研产业化项目不应该把重点放在"锦上添花"上,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在项目管理方面,要允许重点攻克的项目有失败的风险。市场评价方面,邀请"小同行"专家,给予足够的时间平衡自由发表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