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网·专题报道

环境讲坛第九期

环境讲坛第九讲:解析城市雨洪内涝
  中国水网消息,6月23日下午,由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中国水网、搜狐公益共同主办,首创股份、浙江省环境信息中心协办的“环境讲坛”第九讲隆重开讲。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季松、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俊奇集聚一堂,针对“从南方洪水看城市排水管网应对能力”一话题各抒己见,纷纷献策。
  2010年春夏,我国南方多地强降雨频发,引发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下旬,广东、福建、江西等11省的受灾人数已余1500万,直接经济损失已超80亿元人民币。在带来惨重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的同时,暴雨洪涝无疑也令城市排水管网应对能力、城市雨水应急机制等问题面临起严峻考验。
  那么,雨洪内涝为何频繁肆虐?我国城市排水管网应对能力又如何?
详细内容>>

环境讲坛第八期

第八期环境讲坛:水价是是非非?
  水价问题成为2009年社会以及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核心城市在内的众多城市的水价纷纷上涨。一时间关于调价理由的议论比比皆是,供水成本的模糊、听证制度的缺陷成为民众对水价“不买账”的主要诱因。在近日由中国水网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2010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一场由此引发的“水价之辩”在特别策划的第八期环境讲坛上展开。
  水价无疑使政府、运行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政府官员表示,水价提升是水资源稀缺性的体现;运营商认为,供水企业严重亏损是水价上涨的必然;而公众在这水价的迷雾中早已辨不清方向,对于水价的上调存在诸多疑问……为什么业内人士认为的必然性涨价在公众眼中却总是迷雾重重?
详细内容>>

环境讲坛第七期

第七期环境讲坛:都是焚烧惹的祸?
  2009年,垃圾问题大规模进入公众视线, “垃圾围城”之势在我国各大城市愈演愈烈,而垃圾处理技术的选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垃圾处理的技术有很多,最终的处理方式为填埋、焚烧和堆肥,其中垃圾焚烧处理方式备受争议,上海江桥、江苏吴江、广东番禺等垃圾焚烧发电厂均在民众的激烈反对中下马。
  垃圾焚烧是众多城市青睐的能使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先进处理方式,却也是遭到最多反对的方式,那为什么不能用其他方式替换,社会学家、学者是如何看待这问题的?垃圾焚烧争论的焦点在二噁英,它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目前的技术是否可控,焚烧过程中是否还会产生我们所不知道的污染物?垃圾焚烧处理遇到了很多困难,今后如何更好的开展垃圾处理工作?
详细内容>>

环境讲坛第六期

第六期环境讲坛:关注城市污泥问题
 12月18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中国水网和搜狐公益联合主办,首创股份协办的第六期“环境讲坛”以“越来越多的污泥”为题隆重开讲。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凯军教授、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黄鸥、苏州工业园区格瑞特泥CTO/首席运营官姚崑与主持人——为清华大学环境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钟晓红,齐聚一堂,面向公众解读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问题。
详细内容>>

环境讲坛第五期

第五期环境讲坛:再说供水安全问题
   8月21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环境系、中国水网和搜狐公益联合主办、首创股份协办的第五期“环境讲坛”开讲。本期讲坛的主题是供水安全问题,为什么设立这个主题呢?环境讲坛主持人——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网总编傅涛说,今年2月份以来,先后在江苏盐城、湖北南漳县、内蒙古赤峰发生了三起公众饮水安全事故,引起了对供水行业的社会性关注。所以特别邀请了两位嘉宾——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总工程师高士国和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一起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对它产生的影响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做出判断。
详细内容>>
第五次环境讲坛关注供水安全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7月23日突降一场暴雨,在随后的几天里,该市新建城区数千居民在饮用自来水后出现腹泻、呕吐、头晕、发热等症状,一时间各医疗门诊腹泻患者激增。7月26日,事发原因经赤峰市建委通报为:暴雨污水侵入饮用水源井污染所致。政府虽已就此事致歉,但由此暴露出赤峰市公共供水系统在建设规划、应急处置、安全监管等诸多漏洞。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卫生局称:截至8月2日17时,新城区自来水受污染事件已致4322人就医,治愈近4000人。现有87人住院治疗,正在门诊治疗的有374人。目前已累计治愈出院55人,已累计门诊治愈3806人。1日17时到2日17时新增患者15例。
详细内容>>

环境讲坛第四期

第四次环境讲坛将解读水价问题
   CPI自去年下半年起明显回落,为公用事业服务价格留下上涨空间,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正面临新一轮涨价。
  4月10日,上海市发改委发布002号公告,定于4月27日举行上海市居民用户水价调整听证会,同时公布《关于调整木市居民用户水价的听证方案》。
  5月10日,北京市水务局局长透露,今年北京将采取调整综合水价、出台节水奖励办法等措施缓解用水危机。另据报道,南水北调引水进京规划延后五年,这使未来六年北京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更加严峻。
详细内容>>
解环境讲坛第四讲:关注水价问题
   中国水网消息,7月16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中国水网和搜狐公益联合主办,首创股份协办的第四次“环境讲坛”隆重开讲。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世界银行专家樊明远、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集聚一堂,共同面向公众解读了我国现行的水价问题。
   中国水价现状以及现行水价政策
   根据中国水网十年来对中国水价的统计,从全国35个重点城市(除拉萨)的水价进行跟踪统计,结果发现,我国35个重点城市的水价逐年增长,平均速度达到7.14%,污水处理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3.91%,到2007年,我国35个重点城市的平均供水价格为1.63元/吨,污水价格费平均0.65元/吨。
   徐宗威介绍到,1998年,国家计委和国家建设部发布了《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对城市供水的价格调整做了规定,之前的国家计委和国家建设部和环保部也联合发布过一个关于对污水处理费用的文件,该文件对污水处理费收取的标准和办法进行了规定。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此外,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城市供水定价的办法,该办法现在还是一个试行征求意见稿,总的思路还是能够加强对城市供水成本的监管,使城市的供水价格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能够切实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能够体现供水的合理成本和供水企业的合理回报的精神。
详细内容>>

环境讲坛第三期

解读垃圾问题引发的思考
  中国水网消息,4月17日上午,由中国水网和搜狐联合主办,首创股份协办的第三次“环境讲坛”隆重开讲。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聂永丰、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中国环境科学院固废污控研究所所长王琪、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集聚一堂,共同解读了形形色色垃圾问题所引发的一连串思考。

对于水和大气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公众正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着积极地探讨。而垃圾问题被社会所关注,则是由于选址难、臭味大等诸多负面影响。所以,垃圾问题所处情形更为严峻。
详细内容>>
环境讲坛第三讲:解惑垃圾处理的深层思考
   中国水网消息,由中国水网和搜狐联合主办,首创股份协办的第三次“环境讲坛”将于4月17日上午在搜狐网络大厦隆重开讲。本次谈论的话题定格为:垃圾围城引发的思考。

垃圾,这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物,由于无法突破处理瓶颈,正悄无声息地破坏着生态环境,同时影响着百姓的生活质量。而作为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受到严重威胁的百姓,则不免对于垃圾处理问题有些“雾里看花”。

垃圾处理的瓶颈究竟在哪儿?
垃圾处理厂选址正在百姓强烈的抗议声中日趋艰难
恶臭、二噁英这些潜在的危害已成为百姓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无论填埋厂还是焚烧厂,选址都已成为头等难题。像北京的六里屯垃圾焚烧厂,早已在百姓和社会团体的反对声中“偃旗息鼓”;而已运作的郑州垃圾填埋厂,也由于臭气难耐,遭到百姓围堵,出现5天停工……

那么,面对垃圾处理厂建设与百姓生活环境的矛盾,政府该站在什么立场?反对垃圾处理厂建设,在百姓维护良好环境的初衷背后是否也夹杂着房地产开发商的私人利益?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环评,又将何时走出“垃圾处理厂周围”的误区,而从真正垃圾处理厂服务范围内进行全民公举?

环境讲坛第二期

四万亿投资拉动 环保产业的发展良机
  从11月初国务院公布的4万亿投资内需拉动方案,环保产业成为中央投资的重点支持方向,对于环境产业来说这是又一次发展的良机。但是,环保产业如何借此“东风”加快发展,革除产业痼疾,创新产业机制趁势而上,是摆在环境界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我们希望借国家之力,帮助在金融海啸中的环保产业渡过难关,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担心巨大的国家投资会给原本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对脆弱的环保产业带来冲击。

12月26日,在搜狐网络大厦中,由清华大学、中国水网和搜狐网联合主办,首创集团协办的环境讲坛再次开讲。主讲嘉宾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下,我国污水、垃圾等环保产业的发展。三位主讲嘉宾: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桑德集团总裁文一波,通用技术咨询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昆,就4万亿投资拉动亮出了他们各自的见解。
详细内容>>
环境讲坛第二讲:四万亿投资下看环保
   11月14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为扩大内需,到2010年底,中央将通过1.18万亿元的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约4万亿元的规模。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三部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称,中央政府投资将通过发行国债、扩大赤字进行。同时,希望包括私募股权投资资金在内的各种社会资金,共同扩大内需保证增长。这4万亿元投资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占28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占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占180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占4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占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占16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占1万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在国家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安排的约4万亿元投资中,对环境保护将产生影响的,绝非只有投向生态环境的3500亿元,这仅仅是直接投资,而投向其他领域的巨额资金,也将对环境保护产生巨大影响。

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很大一部分将投向基础设施,那么水行业会受到哪些影响呢?投资将又会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影响呢?应当如何使用好这部分资金,将其投入到水业中的哪个部分呢?又应当采用何种方式将其投资呢?四万亿的拉动能否带动内需的增长?四万亿的拉动又能否提升环保的产业化之路?12月26日上午8:45-10:15,由清华大学、中国水网和搜狐共同主办的环境讲坛第二讲将在搜狐网络大厦开讲,就以上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和交流,届时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文一波、通用技术咨询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昆将作为嘉宾出席本次环境讲坛。

时事热点指引方向,专家学者指点迷津。“环境讲坛”将注重对环境热点问题的解读与探讨,力争引起整个社会的共鸣。环境讲坛第二讲重点关注四万亿拉动内需对环保产业带来的影响,敬请关注。

环境讲坛第一期

“环境讲坛”第一篇 成功开讲
  2008年11月15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水网以及搜狐网共同主办,首创股份协办的“环境讲坛”第一讲在清华大学环境节能楼成功举办。来自行业里知名专家、企业、媒体对“环境讲坛”的开讲给予了高度评价。 “环境讲坛”的第一讲,针对目前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主办方邀请到了业内两位资深专家——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长王占生老师和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老师就我国的水质标准、分质供水、喝什么样的水是健康的、谁来提供优质的水等相关热点问题与主持人和现场的观众展开了深度的交流。

目前,我国的水质检测指标由原先的35项,增加到了106项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之所以增加检测指标,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水源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希望通过对指标的提高增加自来水的质量。同时,我国规定到2012年,自来水水质要达到非常规指标。对此,刘文君教授认为,在2012年全部达到标准是不可能。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水源有问题,水源的恢复需要很漫长的过程;原因之二就是水源改造问题,由于地区差异很大,比如在北京,水源保护得很好,但是在很多其他的地区,水源却保护的很差。

当有记者问到分质供水的话题时,王占生老师认为,由于水是通过饮用、洗澡、呼吸等多方式进入人体,研究表明每一种方式的比重都是相同的。所以光喝纯净水能解决的水安全问题非常有限。因此他表示,饮用水一定要达到国家标准,才可以放心地去饮用、去洗浴。分质供水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一根管子将优质的水送到每家每户,这样通过任何途径接触的水都是安全的。

喝什么样的水才是最安全的,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刘文君老师表示,如果满足饮用水标准,这个水是安全的。没有必要追求酸性水、碱性水、活化水等等。王占生老师也表示,一些饮用水公司存在做假行为,因此,还是喝自来水是最有保证的。

“环境讲坛”本着宣传环境保护常识、引导公众的环境意识、答疑热点环境问题、剖析环境产业、帮助环保产业更好的发展的目的,主办方拟定了二十个有关水行业内的热点话题,每1-2个月开讲一次。
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中国的饮水安全问题
  2008年注定为不平凡的一年,“5.12四川大地震”让全国人民处在悲痛苦的笼罩中,自然的灾害让我们无法避免,然而,由“三鹿奶粉事件”所引发的人为“大地震”,除了让人心痛以外,更多的让人感到的是愤怒与寒心,更多的是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查出来的“毒奶”我们可以不喝,可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还有多少是没有引起我们重视的“毒奶”食品呢。 康师傅“水源门事件”爆发,让人们的心里更是愤怒及震惊到极点,原来我们赖以生存的“血液”是那么的不可靠。

水安全问题一提再提,然而真正做到安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纵观水污染事件所引起的严重后果,无不让人不寒而栗,进入2008年以来,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镇白沙村41名村民食用水受污染而中毒,不约而同出现了呕吐、胸闷、手指发黑及抽筋等中毒症状;湖南怀化硫酸厂泄漏污染饮用水,造成千人中毒;辽宁阜新小区发生自来水受污染千人中毒事件,有1139人门诊治疗,59人住院治疗……无疑,他们所饮用的水也已成了“毒水”。水污染的频繁发生,却没让警钟长鸣。

“三鹿奶粉事件”也好,康师傅“水源门事件”也好,都让我们再次审视中国的饮水安全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以水为先,一旦人们赖以生存的水发生问题,民众的性命就将受到危机。各地方水污染危机的发生并没有引起全国的高度重视,也没有让政府从根本去堵截“毒水”产生的源头,更没有让企业去感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三鹿奶粉事件”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等到悲剧发生了才悲痛,而要从源头上杜绝悲剧的发生。

而如何确保人民能饮用上安全、健康的水,也已成为广大民众共同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获悉, 于2008年11月15日下午在清华大学环境节能楼召开的“环境讲坛”,就将针对饮水安全问题而开讲,届时,将由两位主讲嘉宾——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长王占生和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将与在场人士共同探讨我国水质标准的提高、分质供水能否早日实现、喝什么样的水是健康的、谁来提供优质的水等相关热点问题,为健康饮水、饮安全水把脉。
“环境讲坛”将精彩亮相
  中国水网讯,酝酿了近四个月的“环境讲坛”将于2008年11月15日下午在清华大学环境节能楼开讲,第一期讲坛针对饮水安全问题而设定,届时,将由两位主讲嘉宾——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长王占生和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为大家带来饮水安全方面的精彩观点,将共同关注与探讨我国水质标准的提高、分质供水能否早日实现、喝什么样的水是健康的、谁来提供优质的水等相关热点问题。

环境的恶化与水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饮水安全问题成了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近段时间来,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康师傅“水源门”件,无疑为各行各业敲了一记警钟,尤其是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饮水行业来说,警钟更要长鸣。水,可说是人类生命的血液。人类对其重视程度自不在话下,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也让人们开始产生质疑。目前饮用的水是否安全,水质是否达标,喝什么样的水才健康,都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然而,百姓关注环境问题,但对政策形式以及专业概念往往一知半解;政府关注环境形势,但往往苦于无处觉察民生;投资人关注环境市场,但不免以偏盖全,坚持一家之言。因此,“环境讲坛”正是维系百姓、政府与投资人间的一条纽带,是业内业外人士共议热点话题的宽阔平台。时事热点指引方向,专家学者指点迷津。“环境讲坛”将注重对环境热点问题的解读与探讨,力争引起整个社会的共鸣。

  21世纪经济报道
经济观察报
健康报
中新社
京华时报
财经杂志
人民网
中国青年报
新世纪周刊
中国环保资讯
中外对话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建设报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经营报
中国环境报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