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9日设计制作

北京站:

1、《水十条》体现6个亮点:助推经济稳步增长、推进水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突出系统治理、深化改革创新、推进依法治国、注重责任落实。

2、“水十条”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将环境质量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考核标准,这直接带来的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让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初见端倪,如果质量考核的机制建立起来后,环保产业将从“伪产业”变成主导产业和大产业。

3、产业是落地“水十条”真正可靠的力量。经济下行给了产业更好的机会。以产业角度切入水十条,相信会得到政府的积极响应,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

4、落实“水十条”需要几万亿资金,仅仅依靠产业界的力量,离几万亿还有很大差距,解决巨量资金投入,需要金融创新,必须要有盈利通道,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希望产业界联合起来发起系列行动,在合作机制、商业模式和在基金上做到突破。

5、 “水十条”所勾勒的市场对资金需求很大,存量加增量,投资空间甚至可能达到十万亿。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需要更多投融资转型。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任务,第二轮产业基金将涉及一千多亿元。期待环保产业基金的建立,让更多的资本可以进入环保领域。

6、《水十条》中明确,“对涉及环保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全面梳理,废止妨碍形成全国统一环保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应该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就是市场不能割据,任何地方都不能出台任何单单保护当地环保企业的政策法规。第二层意思是市场的公平竞争,不区别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确保《水十条》万亿市场空间的真正释放,企业必须要谨防市场价格的恶性竞争。

7、 “水十条”的实施确实描绘了很广阔的水环境市场,但是这个市场还是一个潜在市场,真正要靠企业的努力、政策的刺激,才能成为现实市场。要采取八大措施促进“水十条”目标的实现,这八大措施是抓环境质量、抓党政责任、抓严格执法、抓市场释放、抓绩效考核、抓服务平台、抓融资平台、抓产业规划。

8、为了更好地落实水十条,将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标准,真正从政策层面确保水十条的执行力度。从国家层面来讲,水十条的配套政策应该包括:国家财政对各类基金的引导,开辟民间资本进入环保领域的投资渠道以及针对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

宜兴站:

1、“水十条”是新《环保法》的行动指南,对宜兴的影响很大。新的政策环境下,企业间的联合是一个趋向。下一步还要考虑企业联合起来以后如何和“患者”建立信任、如何把环境的病真正治好。

2、企业是行业中的点,也是行业中的细胞,优势互补是合作的方向。在今后的环境产业中,要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在企业的生态系统下,企业间基于各自的核心价值链接在一起,链接得越多,其核心价值越能够凸显,越做到极致,所释放的效能就越大。“水十条”发布后,更应着重思考怎样建立企业间共生共赢的体系。

3、环境产业正进入五年掘金期,其标志是基于巨大预期的资本大量进入和推动,产业细分领域有望出现倍数效应。新形势下,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是联合作战,可以通过商业体系的结合和复制,整合资源,共同成长。

4、对于宜兴的专业公司来讲,“水十条”带来了机会和挑战,企业要顺应大势,不断改变自己。以前企业只收排污费,没有社会责任,“水十条”下,需要企业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去解决疑难杂症,实现环境效果。

5、市场对于大家是公平的,就看你是不是专精深,做坚守者。第一要理解政策体系;第二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第三要有投融资体系;第四要有市场渠道体系;第五要有文化体系,怎么通过用人机制,让大家认为一生追求的事业是环保。

6、竞争门槛在提高,市场需求的出口在变集中,没有较强的投融资能力以后会很难做,因此或者尽早打通资本渠道,或者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股权等)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可能会是大势所趋,当然环境质量考核背景下的技术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

7、政府层面、企业层面要相互作用,不能政府强影响企业弱影响,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从原来的扁平增长路径走向立体。

8、宜兴是有底蕴深厚的环境产业聚集区,应认真思考可能面临的机会,跟上“水十条”这趟政策快车。宜兴的环境产业轻资产占主导,产业机会在于联合。呼吁成立宜兴优秀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实现做专和做深公司的有效组合,真正做好环境治理效果。

上海站:

1、落实好“水十条”要依靠政府、企业、资本、公众共同推进。未来“水十条”落地的多个环节,都应该有产业界的身影,水十条”的更好落实,需要企业界能够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到政策的制定、监督与实践中。

2、要做好产业基金顶层设计工作。落实“水十条”需要几万亿资金,要更多借助资本的力量。环保企业应该在金融层面做到融通,发起建立环保产业基金,做好顶层设计,让水十条的巨大市场空间真正变成实际的产值。

3、合作创新。环境支柱产业不是梦,但是这个梦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水十条的落地,是政府的事,也是产业的事,模式创新、公平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企业一起来做。

长沙站:

1、“水十条”提出的关键指标是针对七大水系的水质标准、地级市以上城市黑臭水体的数量和发达区域的水体断面标准等刚性指标,这将给水务行业带来很大影响。另外,所有的水务企业不可能单独完成整个水环境治理。完成“水十条”的目标任务,还需要广大环保企业齐心协力。

2、“水十条”的出台,对政府、社会、公众,特别是对水务企业来讲感触最深的是明晰了责任,同时也提升了公众对环保的认识。

3、“水十条”这样的宏观产业政策对环保企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契机。第一激发了市场,第二规范了政府的行为,第三给环保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4、水十条”对企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利好。在这个重大的机遇来临之前,企业要修炼自己的专业本领,做好专业细分市场。现在也是合作时代,需要环保企业能在技术和专业细分领域中合作。

广州站:

1、“水十条”的发布,将带来很大的新增潜在市场,政府的环境监管也将更注重环境效果。环保企业业务的开展,包括环保公司要逐步走向专业化、极致化,也为企业间创造了更大的合作空间。

2、“水十条”带动的市场的空间非常广阔,需要环保企业振作起来,把视野再放宽。以前企业没有钱投入研发,现在有了资本的加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开展研发,提高技术水平,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更好,真正建立起具有民族品牌的环保产业。这就要求企业界抓住机遇,做到与资本市场共赢。

3、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可能要从产业链的下游开始,因为产业链的上游已经有了投资型公司,可能目前环保类的上市公司80%以上是产业链的上游,以投资为主的。行业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在一些环节上要做到颠覆。

4、其实"水十条"不仅仅是给行业带来巨大的蛋糕,也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更高的要求,环保企业的水平是否足够强,是否做好了准备,这都是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要强大行业水平,需要更多优秀的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福州站:

1、“水十条”明确了责任,也确定了任务目标。从行业管理角度看,任务很艰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产业发展问题,不管是国有水务企业还是民营水务企业,未来竞争都将更激烈。面临大鱼吃小鱼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果企业在发展中不思变、不谋变,肯定会被大鱼吃掉。因此,环保企业更应该思考如何将省水务产业做好做强,做好做强最后一定落在企业身上,这就要求企业能够互相融合,团结发展。

2、海峡环保从2012年开始介入相关方面发展。根据新的政策下环境产业的发展方向,海峡环保定位为环境治理、综合服务,提出了合同环境服务的模式。公司具备相关能力,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多给海峡任务,作为国有企业应该走前头挑重担,求作为,应当是有所担当和作为的。

3、水十条出台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政府看到了责任,技术企业看到了需求,资本看到了商机,管理者看到了法规,民众看到了希望。在技术需求方面,污水处理厂改造、饮用水治理、重污染流域治理以及黑臭河道治理等都是重点强调的内容。

成都站:

1、“水十条”出台以后,四川省也在做相应的实施细则,要把“水十条”逐条落实。通过今天的交流开拓了思路,有益于实施方案的更好落实。初步考虑认为,结合国家的目标任务,现在四川省涉及到全省目标制定,任务明确,包括相应要求提出,包括标准区域划分,包括细化的时间表等等,工作路线要明确体现。另外涉及到绩效考核,对地方政府督政等都要统一考虑。

2、未来企业竞争可以用一纵一横来诠释,对于多数企业来讲可能是一纵,就是每一个企业必须有一招鲜。一横,指的是环境综合服务,就是环境综合服务承包商,把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流域的所有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这类公司估计不会很多,更多是小型的,有技术作为支撑。在专业化基础上,精细化基础上,如何处理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企业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应该是大家错位发展,各展所长。

3、“水十条”打开了行业的需求,但是需求怎么落地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水十条”刮起了环保行业的春风,但还需要真正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以及各个产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企业我们要引导政府,积极提出需求。

4、“水十条”与以往政策文件不一样,责任细化到各个部门,可操作性非常强。国家也非常重视,拿出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公司去做。但是国家是缺钱的,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做,所以经营模式上走PPP模式,四川省环保协会应该对省产业发展有一个指导,虽然现在产业蛋糕很大,但怎么去入手,怎么去切蛋糕,未来企业发展可能还比较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