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单位:中国水网   清华大学环境系   
2008-06-03制作
第十一期水业技术沙龙
嘉宾风采
会场花絮
主要观点
第十一期技术沙龙主要观点


◆ 灾后的应急期、安置期、建设期都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安置期和建设期的环境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和严重,环境问题的妥善解决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不容忽视,要对环境问题及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时期的战略布局和安排,需要中央与地方之间、各部委之间、地方政府之间、救援单位之间的协调。

◆ 灾后环境的实地考察和科学分析是进行抗震救灾的重要依据,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抗震救灾的不同阶段确定工作的重点,分主次、分轻重地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如水质监测的工作应该根据灾情不同阶段的特点对重点污染物进行监测。

◆ 应急期首先要关注的是化学品污染和大型水源地的保护,这两个问题解决后,要把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保障作为核心问题。目前水源水中微生物浓度已经明显增加,保障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防止灾后疫情暴发,是饮用水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 应急期中各项防范措施应科学选择,系统考虑到相关的环境安全影响,对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以及现阶段环境技术不能解决其影响的防范措施应尽量避免使用,如杀虫剂的选择就不适合选用敌敌畏,因为水厂应对敌敌畏的能力极为有限,不能消除其对用水安全的影响。

◆ 安置期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大量的降雨带来的次生环境污染;二是恢复生产期要对有污染的行业进行严格监控;三是恢复供水后,供水管道因为震后爆管、用水量减少、水压升高等原因会出现供水中细菌超标,要出台相应的控制措施,另外农村地区在供水方面没有相关的设施、监控,也没有专业的人员,存在大面积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 建设期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地震造成灾区环境基础设施(如供水/污水管网、供水/污水处理厂等)受损严重,在安置期和建设期必须给予重视,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用于环境基础设施的重建。

◆ 在这次地震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一是环保监测能力和管理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监测需求;二是日常污染源管理不到位,实际存在的风险源比平时统计的要多,应加强污染源和化学品源的日常管理,建立详实的信息库;三是以前制定的很多应急预案没有执行能力,不能有效应对真正的紧急情况。这些问题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水环境和供水安全问题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 缺乏水源地、开放性小水体的应急预案,不能应对地震之类的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

◆ 我国环境技术储备不足,尤其缺乏对于应急条件下的技术和装备。建议成立针对应急条件下的技术研究小组,研究并开发相应的技术产品。

◆ 根据震区饮用水源水质风险,抗震期间可采取保障性净水处理工艺、强化吸附的应急处理工艺和强化氧化的应急处理工艺这三种自来水应急处理工艺。其中保障性净水处理工艺可以作为震后饮用水处理的主要净水工艺。如发生水源明显污染,可根据主要污染物的性质选择采用强化吸附的应急处理工艺或强化氧化的应急处理工艺。

◆ 对于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重金属、嗅味问题等,存在一定的水源污染风险,对于这些污染物已有一定的应对技术,需要细化落实。

◆ 应该首先确定相应的应急处理单项技术,再结合水厂的具体条件,确定针对不同水质风险与任务的水厂应急处理工艺。

◆ 应当加强标准制定的基础研究工作,制定应急情况下的水质标准,在地震、化学品泄漏等特殊情况下,应识别关键指标的重要性,并考虑适当降低某些指标。

◆ 安置期和重建期要有系统的考虑,包括成本、后期管理、人员配备、智力支撑等。

◆ 要及时、准确地传达信息。震后信息传达过程中被不断放大,信息的传递很不准确,导致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做出应急处理措施。

 
中国水网www.h2o-chin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