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染治理的出路在哪里?

缺制度,缺钱,缺合适的技术,或者还要加上一样,缺人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多难?出路何在?

正在负责起草环保部农村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等系列文件的清华大学环境系王凯军教授说,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政策还有相应的管理,包括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将是我们国家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遇到的最艰巨任务”,它比工业污染治理和城市污染治理都困难。农村的问题最大、最复杂,真正实施环境治理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政策的问题,体系的问题,制度的问题,服务的问题等等一系列。像日本的净化槽技术,在日本已经推行20多年了,人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制度、政策、法规、标准,还有政府的支持,才达到了环境治理的目标。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非常显著,许多新兴的建筑、基础设施都在世界上排名前列,可以说,大型公共建筑和设施处于国际领先,和其他国家相比,经济也仍然超常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从1998年以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速度很快,估计到“十一五”末期能够超额完成任务,可能会达到70%的指标。但是在环境治理方面,城乡反差非常大,举例来说,作为首都的北京市,六环以外10公里,城区以外不到20公里的区域,可以看到其街道的状况,厕所及其他卫生设施状况与城区里对比鲜明。5月7日,由环保部科技标准司主办,清华大学和中国水网总承办的“环保部农村(村镇)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召开,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 分会上,王凯军首先强调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现状……详情查看>>

王凯军(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教授):关于农村污染治理的环保技术的申请与推荐,这次会议召开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水网上已经是向大家征集各种技术,会前,会上,包括会后仍然可以通过这个通道向上面提交这个技术。但是评估的标准,如果进入最佳技术指南里的话,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已经进行工程化应用,并且要相应有一些权威部门的认定,或者经过鉴定,或者说通过等等这些措施。网上应该也有一个叫做国家鼓励和推荐的目录,产业协会发布的目录,其中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如何能够进入这个里面,你要提供什么样的资料等等,比如说用户意见,鉴定,或者是环保的检测等等这些东西都有具体的要求。

谭学军(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 高级工程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这么几个,第一,就是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活性污泥法,现在农村主要有SBR法,还有氧化沟这种方法,活性污泥法运行管理复杂,动力消耗大,不太适合在农村应用。所以我们认为好氧活性污泥法推行起来比较困难。第二种就是好氧生物膜法,处理技术比较简便,但需要消耗能量,在用地受限或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酌情采用。它没有刚才讲到的膨胀的问题,但是能耗方面还是很大,在经济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种技术。第三种就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它有两个好处,一个它的能耗比较低,另外相应的管理比较简单,但是有一个问题,处理效率相对比较低。第四种就是生态处理技术,这种技术在南方应用最广泛,生态处理技术它具有管理简单,不需要能耗,同时植物选择好的话具有比较好的景观的功能。所以我们认为在有气候、用地条件满足的地区不妨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第五种是混凝沉淀法,它主要是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村落,用在生态处理法的一个前端,主要问题一个是需要持续投加药剂,且污泥产量较大,处理设施的操作管理复杂,运行管理费用高,这种技术用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另外一种就是一体化处理技术,它是以厌氧生物过滤、接触氧化池和沉淀池等串接集合而成的。

胡启春(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关于村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各地针对现有的技术改进和完善有以下的反馈意见:应增大装置中沉淀区和厌氧区容积比例,强化厌氧消化的作用。通常净化池的软填料防治在厌氧二区,根据成都的工程实践,软填料靠前一点处理效果更好,不过有一个成本的问题。净化池的处理能力要准确的把握,一方面要积极的推广这种技术,肯定它的效果,但是不能拔高,有些过分的把这种处理能力拔高了。

谈一下技术发展趋势,第一,开发户用型的净化沼气池,单户和联户型的;第二,加强新型填料的开发应用;第三,标准化工作加快,与净化池衔接的后处理技术得到重视。后处理技术我们往往只重视关于氮磷的后序处理,实际上从我们调研和我们的感觉来讲,农村生活污水卫生指标的强化处理往往更重要,因为还田也好,其他什么也好,氮磷多一点少一点问题不大,但是卫生,这是后处理工作的一个重点。

许春莲(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从新农村建设,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城镇污水的再生利用等角度出发,有必要在中国城镇和农村大力推广分散型污水处理装置技术。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水体功能选择不同档次的污水处理装置,单独处理,合并处理,高度处理,对于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需要配套相关的技术,支持体系以及资金补助政策等。在净化槽的设计方面我们有一些这样的体会,对于脱氮除磷要求的,新建的污水处理装置建议在装置的前端设置预处理区及适当增加厌氧区容积的方式取代化粪池,预处理区通过设置预沉淀区和2到10mm的细格栅去除较大的杂物,这样既可以减少建设化粪池的占地和费用,又可以保证后续的脱氮效果,经济上是合理的,当然也要考虑不同地区水质的特征,南北方的差异等等。

徐海云(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总工程师):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具体来讲,有机垃圾就地利用,渣土类垃圾就地处理,重点是收集包装类垃圾。农村比如说包装垃圾,以及灯管、电池等一些用品,也没有什么味道,可以一个星期或者更长的时间集中一次收集,这个我认为才比较现实。我们如果要说把废土和有机垃圾都集中到县城的垃圾处理厂,那它很快的就填满。而且这个量也没有办法计算,北京市也提出来农村垃圾就是一人1.5公斤,这个对,也不对,那么这个数字怎么来的,也是经过慎重调研的,但是仔细想一想,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差,你去取样的时候可能会多一点,少一点的,不一定准确。

我们国家农村的情况,对一些能集中处理的就集中处理,因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不能集中的还要适当建一些低成本的填埋场,因为标准不定下来的话,简易点也可以,但是简易到什么程度还是要有尺度的,还有焚烧也是这样,包括简易填埋和焚烧,我们就要适度发展。我们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但是没有一个环境污染的标准,没有适当的技术,我刚才讲的这个都无从谈起,没有基础。

总体来讲,我对农村垃圾的管理总结一下,首先要分类收集,建立新型收运系统,重点把包装类的垃圾,最好是包括家庭有机垃圾能够收集集中起来来处理,这样可能才能找到一条现实的路,这里面需要很多的政策来支持。比如说规划,所有这些需要我们从中央政府这个层面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方法,否则也很难的。

王俊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教授):改厕的和谐是粪便的无害化,改厕它要完成的是粪便的收集和初步的处理,没有农村厕所状况的根本改善不可能有农村卫生面貌的根本改善,没有农村卫生面貌的根本改善也不可能有我们中国卫生面貌的改善。这个恐怕大家有共识。我们现在所谈到的粪便无害化,它仅仅还是生物致病因子的无害化,厕所的文化是历史形成的,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需要它的自然条件,人文风俗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形成的一个背景条件。对卫生厕所的理解,我们东方和西方有着不同的认识,大家都清楚,我们国家最多的,大家了解最清楚的是旱厕,很多的文章和很多的领导讲要取消旱厕,要用水冲厕所取而代之,实际上来讲我们觉得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因为从旱厕的应用来看,它是解决了资源利用的问题,解决了生态循环的问题,但是厕所的臭气、苍蝇、蝇蛆、蚊子以及肠道传染病这方面的卫生问题确实严重存在的,那么我们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解决无害化的问题,而资源化利用并不是我们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