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欲寻找农村污染治理的成功支点

一直以来,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重点工业污染源被当做环境保护的重点,而对农村环境重视不够,现在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终于受到高层的重视,环保部、建设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已经在分别就标准问题、制度建设等进行研究。2009年5月7日,由环保部科技标准司主办,清华大学和中国水网承办的“环保部农村(村镇)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召开,官员、专家、企业界人士从实际出发,坐而论道,努力探寻适合我国农村污水、垃圾等的处理技术,并从宏观层面对技术路线、最佳可行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以及相关制度的建设进行探讨、交流。

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说,农村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存在差别,主要表现为污染源复杂,比较分散,涉及面宽,如农药、化肥,秸秆焚烧,畜禽规模化养殖等带来的污染,就是农村独有的;农村没有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缺乏相应的污染治理鼓励政策和机制;资金来源和城市相比也更加不易获得;经济发展落后,环境意识差;环保设施薄弱,法规和技术支持薄弱,缺少技术政策引导和评价……对于这些问题,与会的官员和专家都总结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式。

一些较为共性的看法是,农业面源污染非常严重,欠账很多……详情查看>>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院长):其实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灾难性破坏的原因,不过是追求现代化条件下的代价,或者是一个外部性,我们把它叫做负外部性而已。理论上讲可以轻描淡写的一句带过,但是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却是普遍的。

大家现在都担心自己不安全,这个不安全的感觉就是我们自己在承受着农业所造成的负外部性的代表,于是也就有国务院研究院发展中心他们所提出的农业对于面源污染贡献度的判断,认为它远大于工业造成的污染,大约占全部面源污染的总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越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地区,比如说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所造成的污染就越严重,因为它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商品化程度、产业化程度都大大高于中西部。所以东部地区会有这些问题,环保部门很少注意到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你占有了收益而没有支付的代价的关系。 因此,今天大家强调加强环保投入的时候,其实是为我们最近这三、四十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就意味着加快了农业化的化学化、机械化,这个过程中间没有支付这并不奇怪,并是说谁比谁更好,更坏,没有道理,只是你这个过程必然产生的。

赵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 副司长):顺应农村的实际,我这里具体讲一个我们的一些思路,农村污水治理,第一条,我们认为在村庄污水治理方面,第一,要因地制宜,确定处理方式,基本上我们还是着重分散处理为主,但是在城市周边的村庄应该采取管道收集,对比较大的村庄,这种村庄应该以村为单位建设小型集中处理的污水装置。北方地区、西北地区主要的问题还是粪便的问题,这个时候的沼气、粪便的回用是有效的办法。

主要的问题现在是经济发展起来的南方这些地区,农村都改成水冲厕所了。改成水冲厕所以后原来的粪便,农民也不会再把它回填,第一,脏,第二,效率也低,都使用化肥。那么水冲厕所一冲就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有一些粪便有机物,都排到水里面,特别是粪便;而且还有一些卫生问题,水井又很近,很多农村厕所都改厕了,然后进入到水体里面,但是井还在用,自来水也有,井又是地表水很浅,它的厕所和排放管道离的非常近,这就带来很多的卫生问题。像这样的地区沼气也不太适用,沼气农民都用罐装气了,这类地区就是典型的,农村的污水治理主要就是用于厕所冲厕等等,对这样的地区必须要加大投入了,对污水的村庄进行处理,不是传统的粪便的回用,不太可能。

李景明(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能源生态建设处 处长):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在我们所面临比较好的形势面前,实际上农村能源的发展现在也还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首先应该说农村能源它是一个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一个特殊的行业。但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特别是政府所投资关注的相对来讲比较单一。我刚才说到的150亿的资金当中或者说包括今年总共200亿的资金当中绝大部分用于农村沼气了,那么农村能源其他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特别是节能的,这几年被忽视了,或者被弱化了,这几年的发展非常的缓慢,甚至叫退步,另外也可以看出尽管沼气技术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回顾历史它仍然经历了一个三起两落的这么一个过程。这里面就面临着我们对管理,对技术提升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包括刚才我提到的服务体系,科研创新方面应该说这几年都严重滞后于农村能源的发展。此外,我们对整个我们国家在农村地区的一些资源、状况到现在也不是很清楚,因此,今年开始农业部跟国家发改委正在着手开展农村沼气的发展规划,农村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调查以及规划。

张永春(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副所长):农村,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环保工作重点在城市,现在把重点放到饮用水源,这个都没有错。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应该把重点放到农村,因为农村是食品生产基地,饮用水源的源头,是主要的休闲地,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者,温室气体排放者和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制造者,自然、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战场等等,应该讲农村环境保护关系到这些问题。德国是高度发展工业化的国家,但是德国人自己认为他们国家是一个大农村,国民以此为荣,我们国家现在在搞城市化,要搞国际化大都市,楼房盖得越高越好,现在走到这条路有很多问题不好解决,所以现在又回来要治理农村这个方面。

杨林章(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研究员):根据我们的调查,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果不考虑工业排放,那么我们做了一个污染源的概率分布,氮该有30%左右的但来自于农业生产,来自于农田,有25%左右的来自于养殖业,尤其是池塘养殖业,当然还有其他的像22%来自于生活源的污染,有9.8%来自于从大气干湿层下来的,这是磷的状况,磷跟氮的不太一样。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提出了一个面源控制的总体思路,减源,截留,修复,必须从源头上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污染物的,通过我们的水体、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就是面源污染物的控制系统,沟渠河道污染的拦截系统,河口户区湖滨带生态修复系统。但是也离开不了管理,我们必须要狠抓管理系统的建设,这也是一个对于面源污染控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体的对策,我提出来一个叫做管理、政策、技术三位一体的对策,实际上在上面有些人的报告里面都提到了,我们面源污染的控制离开不了技术,离开不了管理,更离不开政策,还有政府是主体,只有这种三位一体我们的环境才能有所改善。

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技术,我们做了一个农村分散式的污水的控制技术。我们做的这个一个是占地面积小,它的水力负荷比较大,停留时间,成本比较低,这都是农村的一些要求。对农田氮硫的损失,我们通过各种程度的调整,通过生态拦截,也就是我们改变现有的这些渠道变成一些生态沟渠,让它可以起到拦截和植物吸收和微处理系统的要求。这都是我们做完以后看沟渠就比刚才的要好,它的处理效果应该说可以达到30%到50%。这是经过三年运行以后稳定在50%到80%。这是我们在冬季做的效果图,另外可以改变一些耕作制度,这是在旱季菜地让地表径流,形成自我循环,自我资源利用的格局。

傅涛(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 主任):农村设施,尤其是乡镇的污水设施必须要走专业化的领域,越小的区域设施运营的稳定性越差。我们这次在无锡做的60多个厂子,我们想整合成几个运营公司,资源可能是多元的,是不同人持有的,但是运营公司是相对集中的。集中的好处是利于监管,利于人才的流动,资金的流动,这是专业化的运营服务,是在乡村污水处理设施或者垃圾处理设施一个重要的方向。

另外要发展基于末端的补贴,刚才提到根据农村情况实行一些税收的减免,实际上它是一种基于农村基本收入的末端补贴,我们积极消费的末端补贴是指农村人民享受了环境服务,他在支付体系上一部分可以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直接进行补贴的形式。另外鼓励城乡统筹联动,让城市消费者分摊小城镇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