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第四届中国流域水质目标精细化管理暨新安江生态补偿实践研讨会”在中国黄山正式开幕,本届研讨会以“保护绿水青山 共享绿色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协同发展为主线,围绕相关主题开展广泛、深入研讨,对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了交流、宣传、推广,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探索。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
以流域为单位开展水污染防治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科学治水方略。实施流域水质目标精细化管理,是精准施策、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客观要求。
中共黄山市委书记
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启动以来,流域水质稳定向好,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近70%,初步走出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
黄山市委副书记、市长
“新安江模式”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保持了良好生态环境,筑牢了下游生态屏障,形成了绿色发展格局,创造了试点示范经验。但目前仍然面临资金、保护、发展的困难与压力。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副司长
要学懂弄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水生态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有七大流域、三大片区,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都很大,治理要求高、技术复杂,治理难度也很大,治理的周期一般比较长,需要精心研究科学施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通过政策机制创新、市场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将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产品提供者获得经济利益,促进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也是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
流域水污染物排放管控体系目前还不健全不系统,亟需构建流域高时空精度水污染源排放清单。建议建立国家水污染排放清单编制技术体系,建立国家水环境模型的技术验证平台和参数库,开展不同水文条件和污染特征流域案例研究。
安徽省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联席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取得积极成效,但目前三轮新安江生态补偿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协商推动的结果,缺少权威的理论和数据支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
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将总结“十三五”水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成效与经验,明确体现流域特色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基于水功能区的空间管控体系,识别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明确“十四五”在中长期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定位,设计规划任务。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目前新安江水质为优,持续“保优”压力大,流域内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河道生态保护综合执法力量不足等,都会给“保优”带来一定的难度。
武汉大学教授、副院长
新时代、新形势下,急需推进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长效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以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控制单元为网格,从长江经济带流域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精细化管理出发,亟需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网格划分方法体系,强化流域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精准化监控预警在网格层面渗透和落地。
E20环境平台董事长、首席合伙人/清华海峡研究院E20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两山经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