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部分
1.1引言
1.2底泥特性
1.3底泥修复技术
1.3.1原位技术
1.3.2异位技术
1.4技术选取
1.4.1修复技术适用性
1.4.2修复技术评估
1.4.3污染物描述
1.5术语表35
2. 原位物理/化学处理
2.1封盖
2.2安全壳屏障
2.3固化/稳定化
2.4密闭处置设施
3. 异位生物处理
3.1生物泥浆
3.2土地密封
3.3堆肥
4. 异位物理化学处理
4.1螯合
4.2氧化
4.3脱氯
4.4固化/稳定化
4.5碱性污泥萃取工艺
4.6溶剂萃取
4.7卡弗-格林菲尔德工艺
4.8土壤洗涤
4.9安全壳屏障
5. 异位热处理
5.1热破坏处理
5.1.1焚烧
5.1.2热解
5.1.3高压氧化
5.1.4玻璃化
5.2热解吸处理
5.2.1X*TRAX系统
5.2.2解吸汽化萃取系统
5.2.3高温热系统
5.2.4低温热系统
5.2.5低温热曝气
5.2.6厌氧热处理器
工业、采矿和农业活动排放或事故造成的污染物是世界许多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生态退化的根源,也由此造成了水体水质的恶化,并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水生生物的生存。这些来源的污染物,如多环芳烃(PAHs)、杀虫剂(DDT)、多氯联苯(PCBs)、单核芳香烃(苯及其衍生物)、邻苯二甲酸酯、重金属元素(汞和铅)、氰化物和有机金属等,由于不溶或微溶于水的化学特性,逐渐被吸附沉降到水池底部,对水体造成一种长期且持续性的影响,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粒径和形状,以及其有机物含量和底栖微生物生态,均会影响和导致这些污染物逐渐积累并长期存在于底泥中。因此,一些在水体中几乎检测不到的有毒污染物会在底泥中累积至很高的浓度。导致即使在污染源得到控制之后,污染物从底泥的缓慢释放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污染水体的水质。而且,底栖生物(昆虫、蠕虫、软体动物和鱼)也会因此受到污染,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造成生物蓄积,影响人类健康。
基于污染底泥与生态系统质量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许多底泥修复技术正在兴起。其中,源控制和自然恢复是比较典型的环境修复措施,如底泥疏浚与固定填埋技术、底泥疏浚与异位处理技术、原位固定技术与原位修复技术。一般来说,最常用底泥修复措施是通过疏浚船将底泥挖走或真空吸出后收集,然后异位固定填埋或处理。另外,底泥修复技术的选择必须考虑技术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以及基于风险分析的污染物安全水平和对自然可能产生的资源损害。事实上,对污染底泥管理的逐渐重视不仅是因为其造成了生态恶化,还因为污染底泥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编译团队
编写机构: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ce and High Technology
国际科学与高科技中心
Prepared by:
Edson Reis, Andrea Lodolo, Stanislav Miertus
编制人
编制人:埃德森·里斯;安德里亚·劳德洛;斯坦尼斯拉夫·米耶特斯
翻译人员
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刘海玉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土木工程系 刘然彬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席北斗 张列宇
美国 Tetra Tech, Inc 公司 江瑞原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德祥
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辛蕾 张通通
世界银行 The World Bank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