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环境技术产业论坛"
以产业的视角全面审视环境技术的方向
以技术企业的实践演绎环境技术的未来格局
以战略前瞻准确把握技术企业的成长途径
用技术的力量推动环境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用生态族群的理念重组技术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不能产业化转化的技术不能引领技术的未来
不能与市场结合的机制就不能在产业中落地
仅仅靠研究机构力量来支撑环境技术进步的时代已经终结
未来环境科技终究要通过产业应用接通地气,
环境技术进步的主力军属于市场主体
开启新思维 打开新视角
从产业的维度论剑环境技术
为中国环境问题提供真正适用的解决方案
迎接环境产业技术时代的到来
中国水网环境平台协三大环境类网站
于2014年6月,在北京友谊宾馆
隆重推出年度环境技术产业盛会
E20环境平台起始于2000年创办的中国水网,至今已拥有了三大产业门户网站(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和中国大气网),成立了E20环境产业研究院,发起了E20环境产业俱乐部(由120余家环境领先企业组成)和中国供水服务促进联盟,主办了五大专业品牌论坛,奠定了在中国环境产业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品牌地位。
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背景下,E20环境平台秉承一贯的"上善若水,行胜于言"的价值观与创新精神,以"凝聚产业力量,用平台促进环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为使命,在原有的向会员提供信息与资讯、政策及产业研究、品牌与技术宣传推广、产业圈层与交流等服务的基础上,提升了为优秀环境企业提供深度的业务战略选择、战略定位、战略协同的战略咨询,提供定制化的专业整合营销服务,并以搭建产业生态族群等方式为环境企业提供资源整合项目对接及投融资顾问服务。
E20环境平台建立了合伙人机制,凝聚了一批有不同专长、热爱环境事业的优秀专业人才,目前拥有员工80余人。未来,期望依托平台的力量用团队的智慧、专业的服务、市场的机制帮助优秀的环境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成长出一批支撑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产业脊梁,共同为中国的碧水蓝天沃土贡献产业的力量。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源于1928 年设立的市政工程系,在我国环境工程学科的奠基人陶葆楷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逐步发展壮大。1977 年建立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1984 年成立环境工程系,1988 年被评为我国唯一的环境工程重点学科;1997 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1 年和2007 年两次蝉联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009 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第一名;2011 年在清华大学喜庆百年华诞之际发展为环境学院。
在最近的数十年中,在教育部、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校院党委和行政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拼搏,环境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建立了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市政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生态学为重点的学科体系,组建了一支以钱易院士、郝吉明院士和陈吉宁校长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了一大批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已经有6 名环境学科的教师和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立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地区协调中心"等高水平的开放式研究机构,长期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为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服务、理论支持和决策支撑,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心,在我国的环境保护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清华大学新百年征程的起步阶段,环境学院真诚地欢迎优秀学者和学子加盟!期待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真诚合作!全院师生员工将继续面向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结合环境学科的国际前沿,坚持"工程与科学结合、技术与管理结合"的办学理念,遵循"创新、务实、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以培养环境保护及其相关领域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组织开展与国家和全球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创新研究,为建设成为一个优秀人才辈出、研究水平领先、教研设施先进、管理机制创新的世界一流环境学院而努力奋斗!
中国水网和清华大学每年共同承办环保行业的三大论坛,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成就了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了一个研究讨论推广的学术和市场交流体系,为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
真诚希望中国水网能在工业废水处理、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雨水综合治理与资源化、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等方面,组织好环保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与优化组合,发出协同效应的正能量,为实现清澈中国,打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宝贞
中国固废网在倡导固废市场规范化、企业规范运作及固废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希望藉此建立某种"产学研"合理机制,加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固废技术的不断进步,保障固废行业的持续发展。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
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