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光西部万里行文集  
                     2007年9月2日星期三

  一早,7点半我们的车队在西三旗加油站集合,一共6辆车。8点出发。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包头。因为大部分人相互之间都熟悉,所以一上路我们就热闹非凡,大家一直在手台里互相调侃着,笑闹着,真可以说是一路欢歌笑语。

  下午3点,我们到了位于包头西北大约70公里阴山深处的五当召。五当召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藏式喇嘛寺庙。是三大黄教寺庙之一。

  五当召有蒙、汉、藏三种名称。五当,蒙语意为“柳树”,因当年召前峡谷柳树繁茂而得名;藏名“巴达格尔”,意为“白莲花”;汉名 “广觉寺”,系清乾隆21年(公元1756年)由乾隆皇帝亲赐,老人家手书的牌匾依然挂在寺内。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所有建筑均采用藏式结构:平顶,直墙,小窗,白色,整个寺院山巅松 柏辉映,显得十分精美壮观。当然,与西藏的寺庙或者不能同日而语吧。(关于寺庙不想说很多,随便可以搜到的)

  寺庙内对游人开放的有十间宫殿。我们首先参观的是苏古沁殿,其内壁的彩色壁画据说自建殿即画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色彩依然鲜艳如新,栩栩如生,其中一幅讲师迦摩尼降生故事的壁画尤为吸引大家的视线。

  在主殿及其侧殿,我们遇到了一位喇嘛,据他自己说在庙里已经有21年了。令我们惊奇的,并不是他的佛学造化,而是他对摄影的爱好。当我们一行人长枪短炮地进入殿内的时候,那个喇嘛竟然对我们一个同伴说,你的相机是400D的,很不错,就在我们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他又对着另外一个人的相机:你的那个更好些,5D的,然后对我说;你的相机是SONY的,不专业!后来,他还要求我们的5D给他拍了几张侧殿内精彩的金刚壁画(虽然明文规定不许拍照),后来我们的5D不仅给他拍了,而且把拍的照片考在一张卡上一起都送给了那个喇嘛。(可惜我没空去5D相机里考那些照片,以后补上吧)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真的让人瞠目,这个偏远的寺庙里,竟然有着这么一位热爱摄影的喇嘛。他不仅经常拍摄召里的这些建筑和壁画,而且还会用photoshop修改这些照片,的确令我们很意外。

  或许是因为隐居深山交通不便,或许是因为小雨的原因,这里游人很少,不过这正是我们喜欢的氛围,我们因此得以安静地体味自己心中的宗教,从容地拍自己想拍的照片。或许真正的寺庙,总是应该就在这样安静的所在吧。

  离开这里我们驱车达到我们的驻地:包头天外天酒店。路上插曲:在包头市内,我们正向酒店开去,忽然相邻车道一辆车拼命跟我们比划,以为我们的车出了状况,于是打开车窗,那边竟然说的是, 兄弟,你们的车多多少钱买的?原来,人家是对我们的大切感兴趣。我们告诉了他,并顺便问了他我们去酒店走的路是否正确,结果,那哥们潇洒地一挥手,你们跟我走吧,带你们过去!于是我们顺利地到了驻地。

  晚上大家去著名的小白羊总店吃饭,也许是因为天气有点冷,也许是因为饿,或者是因为人多吃饭香,总之用狼吞虎咽来形容我们这一干人绝不过分!很大的一盘羊肉上得桌来,瞬间消失。这景象,让我想起那个无厘头的谜语,一群羊在吃草,来了一群狼, 谜底:杨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007年9月27日星期四
  先要说说我们的车主。

  我们大切的车主老郑,是绝对的汽车爱好者,不仅是越野车俱乐部的会员,还参加过比赛呢。所以,工具、药品、食品,所有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东西我们的车上全有,我们甚至有2台GPS,2个逆变器。所以,让我们断后真的不是个明智的决定。一路上,我们的大切总是跃跃欲试地想超车,又不停地被警告。

  进包头城的时候,我们车上的GPS起了大作用,因此车队领队在今儿出发的时候,通过手台告诉我们,8号,今天你们带头吧!车上两位男同胞欢呼雀跃,老郑说,这要感谢GPS。于是,我们在GPS的带领下,一路向今天的目的地银川奔去!按照它老人家的计算,我们中午就可以到银川了,于是大家算计着,今天可以轻松应付了。

  可是在走了将近90公里后,状况出现了!因为再向前走,根本就没有高速路,而是109国道,而收费站的警察叔叔告诉我们,109国道很难走,没办法,我们停下来再次用GPS搜索,可是不管怎样设定目的地,它总是告诉我们要走109国道,可是我们的纸质地图上,明明有京藏高速可以直接到银川。老郑气地没脾气,打电话回公司质问,原来,装在老郑车上的这个GPS软件一直没有更新过。

  领队果断命令大家掉头,并且得出结论:城外听领队的,进城听GPS的!于是,我们又一次变成最后。真可谓: 尽信书不如无书。
调侃老郑,我们又一次变为队尾,也要感谢GPS阿!真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阿!

  在去银川的路上,我们去了沙湖,除了几棵芦苇外,真的毫无游览价值,不写也罢!


               额济纳首府达来库布

               2007年9月28日星期五

  早8点,我们从酒店出发,先去西夏王陵。2000年到银川出差的时候,曾经到过西夏王陵,那时候的陵园,给我感觉非常震撼,在空旷的田野上,你很远就可以看到一个个土丘状的陵冢,威严雄伟。今天,在王陵四周修葺了围墙,陵冢正面修建了不少人工景观,所有的陵冢周围都用栏杆围住,只有走进王陵的大门内很远的地方,才能看到西夏王元昊的3#陵冢,完全没有了皇家辉煌的气势。

  其实,西夏王陵整个建筑群相当于北京明十三陵和河南巩县宋陵的规模。当年考古学家在连绵的贺兰山下,广袤无垠的大漠中发现这里的时候,被这些金字塔般的黄土建筑群所震撼!与精致考究的宋陵和豪华气派的清陵不同,西夏陵却绝对气势磅礴。历经风吹雨打、血压腥风,陵冢的外部建筑已全部消失,只有土丘陵台依然在旷野中巍然屹立。

  当年蒙古大军经过多次血腥的战争,付出惨重的代价(成吉思汗本人也因为攻打西夏而命丧黄泉),才终于攻克了西夏。随着西夏的灭亡,党项这个曾经强悍的民族也随之消失,留下的,只是神秘的王陵和繁复的文字,这些难以破解的谜语。

  离开西夏王陵,我们踏上了去额济纳的旅程。有两辆车今天加入了我们的车队,这两辆车是新加入的朋友在当地租的车(丰田陆地巡洋舰)。我们的车队浩浩荡荡地一路向西。

  从察哈尔收费站,我们进入312省道,一路沿着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向西而去,我们的目的地,是额济纳旗的首府;达来库布镇。全程大约700公里,公路两边都是广袤的沙漠,不仅人迹罕至,车也很少。过了巴彦浩特,中午的时候,我们在沿途最大的镇乌力吉吃了中午饭,我们车上三人因为担心卫生问题,在路边店买了3盒方便面权做午饭(所以如果开车走这段路,一定车上备足细粮,一来解决卫生问题,二来节省路上时间)。

  在沙漠公路上奔驰,除了偶尔错车需要注意外,真的什么都不用担心,没有村庄没有人没有警察没有动物,我们的车速也越来越快,沙漠中偶尔看到悠闲的骆驼群。

  需要注意的是,从进入312国道开始,我们几乎没看到卫生间,偶尔有一个,门还是锁着的,实在没办法,我们只要停车在路边,整个车队颁布纪律,男左女右。大家调侃说,这是我们上过得级别最高的厕所,7星级,通风良好,绝无异味,污水全部土地(沙地)处理,绝对符合环保标准。

  经过了大约8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看到了盼望已久的胡杨树!手台里惊呼声此起彼伏,因为明天还有整天时间,所以我们并没有作过多逗留,先到住宿地点;天龙宾馆。

  绝对不要相信这里的酒店星级!我们预定的所谓2星级宾馆,不夸张地说,条件还不如北京的地下室,房间内充满霉味,我们的车主老郑,甚至动了睡车里的念头!暗自庆幸,我带来的被罩可以派上用场了!临近午夜,竟然有人如砸棺材板般敲我的门,并大吼;开门!吓得我赶紧起身,怒不可遏地给服务台打电话,服务员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儿,敲错了!后悔不该一个人住一间房!


               天堂有没有胡杨树

               2007年9月29日星期六

  一整天,我们都在追逐着胡杨。而达来库布,是胡杨的天堂。

  他们生命力顽强,在干旱的沙漠,会拼命扎根,汲取地下的水分,当其他生命在沙漠中渐行渐远的时候,他们仍傲然屹立。据说它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
  他们活得多姿多彩,春夏身披绿色外衣,深秋抖落一地金黄,冬天挺立寒风之中……它的树叶有三种不同形状的,‘年轻’如柳叶、‘壮年’似枫叶,而到了‘晚年’则像杨叶,所以胡杨才有了“三叶树”的雅称。

  沿着黑水河,一路看胡杨,拍胡杨,听胡杨。

  早晨,在二道桥的胡杨林场,虽然树叶还没有全部变黄,但那一片片黄绿相间仍然让我们惊叹! 深秋的晨阳穿过树叶照在大地和我的身上,暖洋洋地却是我的心。在每棵形状各异的胡杨树间驻足和穿行,不停地按动相机的快门,光影和色彩留在相机里,精神或许会留在我们的内心么?我很想问,是什么使‘你们’有如此强烈的生存欲望和顽强的生命力呢?给我一些安静的时间,我渴望与他们时间的精神对话。

  水不仅给了胡杨生命,更给了这些生命灵性。在一道桥岸边,我发现了水,尽管非常小,可我依然欢畅如胡杨,在清澈的水中倒影里,我看了黄色的胡杨叶子在欢快地舞蹈。
  如果说活着的胡杨让我惊叹,那么,那些死后的胡杨,则让我震撼!

  傍晚时刻,我们赶到了怪树林。(为了在这个时间赶到怪树林,我们可没少做功课)这是一片死后的胡杨,传说黑城的将士突围后在这里全部战死,他们的身躯化便成了这片树林。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其实这里的胡杨是因为地下水严重下降导致的枯死,尽管他们生命力顽强,但在耗尽全部力气亦然不能获取生命的源泉后,他们也只有干渴、无奈地远去。

  这儿真的有点像战场,在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杀戮后,他们战死沙场,有人巍然屹立,有人则轰然倒下!看那些光怪陆离的造型,有的似痛苦挣扎,有的如战马奔腾;有的如孔雀舞蹈,有的似凤凰涅磐。夕阳西下,那些枯干、枯枝、枯根,或挺立、或摇摆、或颤抖,我仿佛听到他们痛苦的呻吟和无奈的呐喊。这场景,那么惨烈,那么悲壮!此时,风沙好似在我耳畔奏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曾经灿烂过,曾经奋斗过,曾经全力以赴过,尽管失去生命也依然高昂着头颅,我想,这就是胡杨精神吧。

  在这场与自然的搏斗中,胡杨不是失败者!或者,失败的是我们人类。那些不朽的胡杨,是对人类的一种忠告和警示:天堂里没有胡杨树!


               达来库布——嘉峪关

               
2007年9月30日星期日
                   8点-16点

  清早,从达来库布出发,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嘉峪关,在国庆节这个日子游览嘉峪关,对我们来说是有些特别的意义,大家说,一定要去买几面国旗。

  虽然到嘉峪关的路还算平坦,但是过程却并不十分顺利,因为我们去嘉峪关的路上,要经过酒泉东风卫星发射基地。原本我们的打算是先参观一下基地,然后再上路,可是到了检查站后发现,这里不仅需要办理通行证,而且要求非常严格。

  我们的车队中,一辆有车载电台,按规定不能通过。我们的大切,还有另外一辆切诺基,是黑牌,也不能通过。如果真的不能通过,我们需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嘉峪关,这样不仅拆散了车队,而且还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试图向战士求情,可是我们还没靠近他们时,小战士就毫不留地识破我们的企图,非常严肃地说,你们不用跟我求情,怎么说,你们的黑牌车和电台车都不能过去!

  情急之下,我们相尽办法找人,最后终于获得了通行证,但有车载电台的那辆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过,我们只好把那辆车腾空,由司机开车专门绕道去嘉峪关。

  办理通行证的过程非常缓慢,一共只有两个小战士,就算手续齐全,我们车队二十几个人,也要办理将近一个小时。后来我们还得知,我们如果想参观航天城,还需要团级以上单位开介绍信才可以。因此,整个车队只能放弃参观的念头,一路开到了嘉峪关。

  关于嘉峪关的文字很多,我想说的是,站在城墙向内城望去,会看到很多烟雾,那并不是什么漂亮的云彩,而是一个个大烟囱排放的废气。工业的发展给这里带来了繁荣,但同时这么多冲天的烟囱排放的污染气体,又会给这里带来什么呢?丝绸之路上那么多绿洲变荒漠的旧辙,给我们的启示难道还不够么?



吐鲁番, 高昌故城—苏公塔—坎儿井—交河故城—乌鲁木齐

               故城的故事

              2007年10月2日星期二

  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们的车队出发开往高昌故城。高昌古城是高昌王国的都城,位于吐鲁番东面46公里的火焰山乡。因为来得早,旅游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们得以轻松悠闲地听导游的讲解。

  高昌故城历史悠悠久,公元前一世纪始建高昌壁,于公元十三世纪未毁于战火。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故城轮廓犹存,城内街衙纵横,护城河道的残迹犹存,城垣保存得也很好,只是城内的建筑大部分早已荡然无存。

  高昌古城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外城大体呈正方形,墙厚12米,高115米,周长5.4公里。为夯土板筑,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补,外围有凸出的马面。全城有九个城门,其中南面有三个城门,东、西、北、面各有两个城门。西面北的城门保存最好。内城居外城正中;西南两面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长约3公里。宫城为长方形,居城北部,北宫墙即外城北墙,宫墙即内城北墙。

  外城内西南方向有一座大寺院,寺门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85米,占地约1万平方米。唐玄奘西行取经时,曾到高昌国讲经。在高昌,玄奘的经历最有戏剧性,高昌之行也对玄奘取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高昌王鞠文泰为挽留玄奘软硬兼施,甚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玄奘。玄奘不为所动,甚至开始绝食。高昌王深感敬畏,不仅答应放行,还为其派了随从,赠送玄奘很多财物和给养,并给玄奘沿途要经过的西域24国写了‘公文’。

  玄奘不仅要感谢这些随从和给养,更要感谢的是那些文书。他到达西突厥(吉尔吉斯斯坦)时,正值俩国关系微妙,该国是唐朝宿敌,一直觊觎着大唐的文明和财富。由于高昌王和当时西突厥的叶护可汗是亲家(高昌王的妹妹嫁给了可汗的儿子),有了高昌王的国书,玄奘才得以成为可汗的座上宾,否则,凭当时俩国的关系,玄奘西行说不定是另外一种命运也未可知。

  导游带领大家来到了大寺院,当车队所有人拍照过后都离开这里后,我得以一个人在这里静静地体味时空和光影交错的感觉。站在广场中间,看到寺院依然庄严肃穆的残垣断壁,在讲经堂内抬头仰望湛蓝悠远的天空和天空中那一轮残月,思绪竟有些梦呓般游离于躯体之外,回过神来,竟有些不知所思所想了。

  在交河故城,当所有的喧闹铅华散尽,一个人走在的古老的‘街道’上,抚摸那些历尽千年沧桑的土垣,游离的感觉又一次不由自主地出现。沿着这条路,我可以一直走到这里的寺院,可是因为有大家在等着,我必须转身。

  因为去过了高昌,车队很多人都不再想去交河故城,因为大家觉得其实故城之间,其实是没什么差别的。

  长沙水业的黄总感叹到,曾经那么繁荣发达的故国,而今只不过是些黄土遗迹,或者这就是历史,我们还为什么要‘奋斗’呢?虽然是半开玩笑,但所有故城都重复着的无奈的荒凉,的确令人唏嘘,令人伤感。如果高僧有灵,不知道他会对这些作何感想呢?


                  乌鲁木齐

              2007年10月3日星期三         

                 踏着音乐的节拍起舞

  几乎是一过星星峡收费站,就可以立刻感受到新疆的味道!那是空气中弥漫着的新疆音乐的韵律!都说新疆人能歌善舞,到了新疆,才会对此有更深的体会!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音乐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收费站,在餐馆,在商场里,几乎到处都有熟悉的新疆音乐的旋律。在乌鲁木齐的家乐福超市,伴着节奏明快的音乐,购物的心情都爽朗了不少。每每听到这里的音乐,连我这个不会跳舞的人,都忍不住要跟着音乐扭动起来。在新疆,有如此优美的音乐,或者人们想不跳舞都难吧?!
  都说无酒不成席,在新疆还要加一条,无音乐歌舞不成席。甚至结婚的时候,如果没有好的乐队,好的歌手,好的歌舞的气氛,即使筵席昂贵,也不能算是好的婚礼。
  去过那么多地方,把乐器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卖的,恐怕也只有在新疆了吧。
在乌鲁木齐的大巴扎,我们是踏着音乐的节拍在采购的,而我们的采购,总是离不开音乐。在一家不大的礼品店里,我们买了手鼓,买了热瓦普,买了冬不拉。老板娘是个维族人,虽然不年轻,但依然漂亮。在一边挑乐器,一边侃价的过程中,她还给我们介绍了这些乐器,以及跟乐器有关的故事。她说,因为见我们确实对新疆的音乐有兴趣,才肯给我们讲的,一般客人她是不给讲的:)

  其实,热瓦普和都他尔是传统的维族乐器,而冬不拉则是哈萨克人的乐器。维族和哈族人家,几乎都离不开这几样乐器。他们看起来简单(特别是冬不拉和都它尔,只有两根弦),但可以奏出很多优美的旋律。
  我看中了一款图案精美的手鼓,老板娘夸我有眼光,因为鼓面上的图案是阿曼尼莎罕,正是她首次组织整理了维族人的音乐宝典:《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源于喀什噶尔的维吾尔族民间音乐,融合了多种维族民间乐曲的传统,集中体现了维吾尔族歌、舞、乐三种艺术高度统一的特征,是维吾尔族音乐之母,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无价瑰宝,它是经过多次的整理、规范,才成为今天的《十二木卡姆》。
但第一次整理,要归功于阿曼尼莎罕,她是当时我国西域城邦小国叶尔羌汗国的王妃,热爱并精于维吾尔音乐艺术。她与当时的木卡姆大师喀迪尔汗一起,邀请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对民间的木卡姆音乐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一工作使维吾尔族木卡姆与其他民族木卡姆得到了区分;第一次确定了十二木卡姆的规模;形成了木卡姆特有的三部分结构(琼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莱甫);还重新确定了木卡姆的歌词。

  我请教老板娘,如何才能打好手鼓,她随意拿起其中的一个,立时,耳边就想起了节奏鲜明的手鼓声,和着这节奏,她还不时地动她的脖子,眼光也随着手鼓移动起来,维族人对音乐和歌舞的喜爱,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流露无疑!试了很多次,我还是不能把手鼓打得哪怕稍微动听一点。

  维族人说,没有音乐的生活是野蛮的生活;哈萨克族人则说,歌和骏马是他们的两个翅膀。
后来,我们在草原上邂逅一家哈萨克族人,因为冬季来临正准备搬迁,毡房里简单得几乎没什么设置,但是我在毡房的墙上,看到了一把精美冬不拉。

  回到北京后,我把手鼓挂到了客厅的显著位置上,每次看到画面上漂亮的阿曼尼莎罕,就能想起卖鼓的阿依古丽大姐,耳边仿佛能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打起手鼓唱起歌,我们新疆好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玛依拉,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新疆人对音乐的热爱,是融化在血液和生命中的。


              喀纳斯,谁的后花园?

一、走近喀纳斯
  清晨,我们从布尔津出发,向着我们的目的地开拔。喀纳斯,我们这次行程的终极目标,就在眼前了,每个人都有些兴奋,有些激动!
喀纳斯,我们来了!
  在开往喀纳斯的路上,下雪了!尽管湿滑的道路给我们造成不少麻烦,但这毕竟是2007年喀纳斯的头一场雪,我们何其幸运!或者因为从小生长在大北方,对于雪,我有着来自心灵深处的亲近感。
  小心翼翼地,我们开到景区的大门,为了环保,我们要坐景区的游览车。车上,导游用尽所有溢美之词,来赞颂喀纳斯。但当真正耳濡目染了喀纳斯的碧水蓝天,喀纳斯的雪岭草甸,喀纳斯的图瓦村落,你才会发觉,所有这些赞颂,都无法表达喀纳斯的美、喀纳斯的韵味。你只有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才能真正体味她,欣赏她,从而亲近她,融入她!
  说到喀纳斯,她有那么多‘唯一’的荣耀可以提起: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中国唯一的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中国唯一和四国接壤的自然保护区,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发源地……
  进入景区,这些抽象的唯一,对我们来说一下子变得十分具体:沿喀纳斯河逆流而上,可以看到碧绿如翠玉般的卧龙湾;嫦娥留下两只脚印的月亮湾(嫦娥姐姐好大的脚丫啊^_^);上神们都流连忘返的神仙湾……在蓝天的映衬下,山坡上金黄橘红的树丛、山谷间碧绿深蓝的河水、山脚下黄绿相间的草场,这一切,就仿佛上天绘成的一幅最艳丽的油画……而那散落其间的,或星星点点、或连成一片的初雪,不仅为这幅油画增添了洁白的色彩,更使得这画儿充满了灵动的生机!深呼吸,你会嗅到这画儿中飘来的沁人心脾的气息,清冽甘甜的,是河水、是白雪、是山风!….难怪神仙都流连!
  这,就是我们的喀纳斯!
二、神的恩赐—喀纳斯湖
  喀纳斯,这是一个四季都充满童话的世界,而冬天的童话,或许由于有了雪,显得格外动人。
因为贪恋这动人,我们要到湖边走走,体味一下神仙的感受。
  起初,我们在湖边遮天蔽日的树林中行走,湖水在岸边形成了类似沼泽一样的湿地,稍不小心,就会踩在软泥上,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随处可以看到腐朽的枯枝和树根,缕缕阳光透过树枝斑驳地照在那些裹着绿苔的枯木上,仿佛它们依然是有生命的。
  后来,我们走回河边的木板小路上,并沿着这条木板小路一直走到湖的深处。走在绿树丛中的小路上,回首望去,远处是白雪掩映、峰峦叠嶂的群山;抬头则可见,湛蓝悠远的天空和轻盈洁白的云彩;而身边,则是那潭圣水,时而碧绿,时而蔚蓝,在阳光下流光溢彩。
  这里是那么超凡脱俗,仿佛周遭的一切都可以荡涤你心灵中的尘埃。
  这里是那么如诗如画,在这样的仙境中,每个人或者都成了他人眼中的风景。

  都说喀纳斯湖是有名的变色湖。一年之中,一季之中,甚至一天之中都会有不同的色彩变化。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喀纳斯湖的这种变化。
  沿着湖边,我们看到了巨大乱石间带着绿色的乳白,那么轻盈欢快;看到了色彩斑斓的群山映衬下的碧绿,那么光彩夺目;看到了灿烂阳光照耀下的深蓝,那么宁静悠远……
每个人都不停地按动着快门,我们是多么想永远将喀纳斯的美留在眼前。可是,真的,多美的照片,多出色的摄影师,都无法真实地表达喀纳斯湖的美。
  踩一踩湖边的鹅卵石吧,这冰川汇成的湖水会使我们心灵纯净,可是放轻些脚步吧,别惊扰了湖中的水怪;到草甸上尽情地打个滚吧,喀纳斯的地气或许使我们更加枝繁叶茂!
这,就是神的喀纳斯湖!

三、图瓦人的喀纳斯
  也曾走过国内很多地方,总是感觉,许多景色因了人的存在而失色不少,有时候想,如果没有人,或许那里都是秀美的风景吧?
可是,在喀纳斯,却断然不是这样。生活在这里的图瓦人,使喀纳斯更增加了一些古朴、自然,甚至神秘的美。如果没有图瓦人,喀纳斯最多只是一幅风景画,而图瓦人使这里成了天人合一的仙境。
  禾木,这个曾经图瓦人的小村落,尽管如今多了些商业气息,却依然恬静与平和,我们多少有些不忍,不忍我们的喧闹破坏了这里的平静。
  我们的身边,零散错落着图瓦人的木屋;草甸上,几匹马在悠闲地吃着草;阳光斜射在木桥上,我们的身影,连同小桥的影子一起,跌落在清澈的河水中,水面上跳动着银色的光影,远山近水、蓝天白雪交相辉映;河边的白桦林最是动人,夕阳下,明黄的树叶和雪白的树干让人感觉暖暖的,有一种想扑进它怀里的冲动!我几次想迈步走进它,几次却都停住了脚步,心里有些胆怯,那些傲然挺立在蓝天下的白桦树,多少让我觉得有些凛然不可冒犯。
  在白哈巴,我们终于见到图瓦人,尽管我们无从判断他们是否血统纯正,但我们宁愿相信,他们就是图瓦人—喀纳斯的主人。或者每个到这里来的人,都会被这样的情景感动:男女主人在门前干着家务,调皮的孩子们不时跟游客们嬉戏打闹,而游客们则对图瓦人的一切都产生了兴趣,孩子们或摸摸小羊,或喂喂小牛,而大人们感兴趣的是屋顶铺着厚厚干草的小屋,据说图瓦人家的牲口要靠这些干草度过整个没  有鲜草的冬季;屋后的山路上,几个图瓦男人正骑马赶路,马蹄踏起的,是湿润芳香的泥土。
在初冬的阳光下,整个村落,就这样被图瓦人和我们,勾画成一幅温馨的图画。这幅画,是那么美好,平实,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一切都和谐得浑然天成。
  这,就是图瓦人的喀纳斯!

四、喀纳斯—谁的后花园
  挥手作别喀纳斯,我们要从仙境回到现实。
  记得导游说,喀纳斯是神仙的后花园,可这里,也是图瓦人的家园!
来过多次喀纳斯的司机陈亮告诉我,在禾木和喀纳斯,我们能看到的,其实都不是图瓦人。真正的图瓦人其实不愿意过多与外界接触,他们认为那样破坏了上苍原本教给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图瓦人把自己的木屋出租给生意人去经营,而自己在森林深处重新开辟家园,放牧为生。 图瓦人在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可是面对现实,他们只能选择退守,再退守。
  陈亮还说,选在10月这个旅游淡季来喀纳斯,是我们的英明选择,因为每年在旅游汪季,喀纳斯热闹喧嚣得,早已找不到一丝宁静的痕迹了。难怪早前去过喀纳斯的朋友说,这里早已不是传说中的人间天堂和神仙的后花园了。
  又一次感到内疚。旅游,或者是人类热爱自然,探究自然的必然选择,可是过渡的旅游开发,又破坏了自然的和谐,这多少有些违背我们的初衷。如果我们不经意间破坏了这里的自然,山水,甚至这里的图瓦人文化,那么真的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不仅不是神仙的后花园,更不是图瓦人的家园了。没有了图瓦人,没有了图瓦人的文化,这里的山水将不再多彩,这里的阳光将不再灿烂。
  或许,让图瓦人回归原始、宁静的生活,是最明智的选择,我们再参观花园的同时,应该尽量少地打扰他们的生活。毕竟,喀纳斯是图瓦人和我们共同的天堂。天堂很远,而喀纳斯很近。
  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那些我们曾经拥有的,很多今天却成了奢求,所以珍惜今天的拥有,别让它们成为明天的奢求!
记得从前有这么一首朦胧诗: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中的月亮在天上。
  别让明天的喀纳斯成为水中的月亮吧!别让我们的后代说,天堂很近,而喀纳斯很远。


                          喀纳斯

                      2007年10月5-6日星期五六           

                  迷失在喀纳斯星空

  晚上,当我们驱车赶到贾登裕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在这片距离喀纳斯景区最近的住宿地。这里的服务员告诉我们,这个晚上是他们在景区工作的最后一个晚上了,明天他们就将撤离这里,回到布尔津去了,喀纳斯的冬天来了。
吃过晚饭从餐厅出来,竟有些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这里少有灯光,路灯也稀稀拉拉,黑的很彻底。在城市的繁华喧闹中,黑暗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抬头仰望,满天的星星!又一次看到了银河!十年前,在九寨沟,曾经看到过这样壮观银河,那情景似乎历历在目,今夜的星星,一如那一夜,它们闪烁着,跳动着!
  在喀纳斯的夜里,周围从来没有这么宁静,天空从没有这么凝重,银河从来没有这么明亮!在一片寂静之中,我们凝神屏气地望着星空,耳边似乎总有些不易觉察的声响,是错觉么?那一定不是星星的脚步声,或许是那些白天活跃在喀纳斯的湖怪在窃窃私语吧。我们仰望着天外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试图窥探星星们的秘密,而喀纳斯的湖怪,也在黑暗处窥视着我们吧。
  ‘快看,流星!’随着我的一声惊叫,朋友也兴奋地回应‘真的是流星,我看到了!’,一颗美丽的流星‘刷’地从我们的头上飞驰而过,瞬间就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中,快得我们根本来不及许愿。据说,一颗流星就是一个消失的生命,如果这个生命能转世成为喀纳斯的生灵,也算一种幸运吧。
  清华的傅老师突发奇想,要用相机拍下这星空,于是一群人围在相机旁开始讨论如何能拍到更好的星空。快门声过后,叹息声,惊叫声,顷刻间打碎了周围的宁静。
  看星星的队伍在壮大,就像当年九寨沟的我,很多人都感叹,自己是第一次看到银河(如此,我是多么幸运,与银河的初相识竟比大家早了十年呢!)。大家利用仅有的天文知识在寻找着,与小熊星嬉戏的北极星,驾驭着天鹰的牛郎,弹奏着天琴的织女……对于每颗星的位置,大家的意见都不能统一,我甚至想到了远在北京爱好天文的儿子,打电话过去,可惜他已在睡梦中了。大家唯一没有异议的,就是大熊星座中的北斗星,因为无论在那里,只要我们能找到它,就不会迷失方向。
  可是,如果真的可以在天空行走,我想我一定会迷路的!北斗星也不能告诉我,那么多星辰中,何处是我的归途呢?
造物主真的很伟大,宇宙太空日月星辰,那么繁复而高深莫测,仰望星空,我忽然有些晕眩,莫名地感到敬畏和恐惧,心中说不出的孤独无奈和迷茫萧索。
  璀璨群星中,我们不知道哪一颗是自己。今夜,属于我们的那一颗,或许正迷失在喀纳斯的美丽山水之中呢。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