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  
               丝 路 寻 古

                   ——第三届西部万里行之内蒙古、甘肃、新疆

  金秋十月,自去年西藏行后阔别一年的水业老友新朋再次相聚万里行。今年,水网选道北疆,中秋的第二天,北京,浩浩荡荡的车队开始了历时二十天的考察。
  如果说西藏是朝圣者和诗人的天堂,那么北疆应该称为摄影师和画家的乐土;西藏净化心灵;新疆饕餮视觉。在这里,生活变得简单,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睁开双眼,让色彩的海洋涌入,在脑海中成像造册。旅行结束后,翻开记忆的相册,北疆的一切如昨日般鲜活…
              PHOTO I :额济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望无际的戈壁雄风,神秘莫测的西夏黑城,妖艳斑斓的沙漠胡杨,游移不定的居延海,雄浑悲壮的怪树林…神奇的额济纳绿洲,风光旖旎。荒漠-干渴-荒芜-死亡,与绿色-甘露-富饶-生命在同一片土地上阐释着存在的意义。  

  额济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阿拉善盟境内,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东南西北分别与阿拉善右旗、甘肃省金塔、酒泉、玉门、肃北等县市和蒙古国相邻。国境线长507.149公里。总面积11.46万平万公里,相当于三个台湾的面积,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旗县。

  胡杨树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它耐旱百涝,生命顽强,数百年独领大漠风骚,被称为“大漠英雄树”。它还另有神奇之处:在同一棵树上可长出三种叶状;即枫叶(老年叶)、杨叶(成年叶)和柳叶(幼年叶)。在沙漠戈壁的恶劣环境中,能够生存着树体高大、枝繁叶茂的胡杨确实是个奇迹。
  
  临近十月的沙漠戈壁似乎温驯了许多,春季的沙尘暴变成了传说。湛蓝如洗的天空,延绵起伏的沙丘,金黄耀眼的胡杨在秋风中婆娑起舞,强烈的色彩反差,眩目的斑斓光影,足以令任何语言文字显得苍白无力。


  怪树林位于额济纳旗达莱湖布镇西南约28公里的荒漠中,是一大片死去的胡杨林的残骸,历经数百年而不腐烂,仿佛还在延续着顽强的“生命”。传说中明朝大将冯胜的军队化身胡杨,“陈尸”遍野,他们或仰天长啸,或俯身颔首,或直立向天,注视着不远处的黑城,历史似乎永远停滞在古老的战场,苍凉而悲壮。夕阳西下,残枝断臂的胡杨,枯枝如剑,绝望地怒指苍穹…… “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胡杨林的传奇让人们又一次折服于大自然的威力。
  神树位于达来呼布镇北28公里,树高27米,直径约4米。三百年前土尔扈特人初来额济纳,胡杨林木密集,其中“神树”巍然耸立挺拔,枝叶繁茂。于是,土尔扈特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将此树供奉为神树。时至今日,每当牧民途经这里,都要求助神树,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畜草兴旺。
  古老的居延海水虽浅,但烟波浩淼,一望无边。湖边芦苇丛生,天空水鸟飞翔。谁曾想,这片美丽静怡的水面曾因上游河道无水一度消失,国务院2002年黑河水引水工程使得干涸10年的东居延海重泛碧波,抢救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额济纳绿洲。“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的牌子有些突兀地矗立在芦苇丛中,如警钟般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人与环境活生生的故事。

               PHOTO II:嘉峪关


  嘉峪关南面是绵延起伏的祁连山,北面是逶迤相连的龙首山、马鬃山。在这三山之间,“天下第一雄关”扼其要冲,雄踞河西。关城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城壕组成。内城柔远楼,光化楼,嘉峪关楼均高达17米。关城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闸门楼十余座。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关帝庙,戏台等。
  
  漫步关城,手抚垛口,直叹沧桑兴替,历史更迭。霍去病、卫青、张骞,古人的名字盘旋耳畔,西出阳关、他乡故人、龙城飞将、卧醉沙场、羌笛怨柳、秦月汉关等诗句油然心头。赫赫威名的天下雄关在阴郁的黄昏中略显落寞绸怅,古老长城的残垣断壁承载着太厚重的历史,远去的驼铃引人思索和寻找。
 

 
              PHOTO III:敦煌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还有唐宋木构建筑五座。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至今,莫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内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窟檐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色彩绚丽或斑驳退色的壁画,雄伟浑厚或灵巧精致的泥塑,庄严肃穆的佛祖,腾云驾雾的飞天,慈眉善目的供养人,巍峨宏伟的九层楼…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璨烂的史书,向世人描述着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等世间万象。

 


 
             PHOTO IV:吐鲁番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 火焰山 —— 葡萄沟 —— 坎儿井

  火焰山,古书称赤石山,维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东起鄯善,西至吐鲁番,横亘在吐鲁番盆地中部,海拔500米左右,呈东西走向,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是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及第三纪砂砾和红岩泥组成。山势峥嵘巍峨,历经古代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了道道冲沟,山上基石裸露寸草不生。

  提起火焰山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吐鲁番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吴承恩《西游记》中描述的八百里火焰,便指此山。火焰山自身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再加上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悟空三调芭蕉扇扑灭烈火的故事,更使火焰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经过红褐色的火焰山脚下,秋天的热浪仍然咄咄逼人,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边塞诗人岑参“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韵味。


   葡萄沟
位于吐鲁番县城东北角,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车进峡谷,只见两山夹峙,中间是草木芳菲的沟壑,宛如一道绿色的画廊。沿着鹅卵石和水泥板砌成的河渠,河水向峡谷深处延伸,纵贯二三十里浇灌着整个葡萄沟。那层层叠叠的葡萄田,像一匹匹的翠绿的绸缎,依山势直挂在柏油路两旁的山坡上,其间桑榆桃柳,错落有致;村舍农家周围清流萦回。午后的村落骄阳似火,越野车穿行于西域风情的寂静街巷,偶有三五结伴的维族妇女掠过车窗。葡萄沟约七八公里长,这里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葡萄王国”。别说那田地里连绵不绝的葡萄园,就连宅前屋后、渠旁路边都栽满了葡萄,在几乎不漏天光的葡萄架下,挂满了串串玛瑙般的葡萄。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 布郁鲁克的葡萄架下,库尔班大叔的纳凉床上,我们盘腿而坐,阿依古丽大婶将一盘盘新采摘的葡萄瓜果和一种种刚晾好的葡萄干摆满炕桌请我们品尝,热瓦甫和着手鼓的欢快节奏让平日正襟危坐的老总们按耐不住,戴上维族小帽,亲手拷起羊肉串来。弥漫在空气中的甜甜果香沁人心脾,温馨写意的田园风光将我们的心留在了葡萄沟…


   坎儿井
,古称“井渠”,见《史记·河渠书》。起源于汉代,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它是把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进行自流灌溉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全疆境内的坎儿井连接起来长达500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因此有“地下运河”之美称。坎儿井顺地面坡度布置,主体深藏地下,由集水和输水暗渠、明渠、竖井和涝坝组成。竖井是为开挖暗渠时用以定位、出土和维修用。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明渠是暗渠出水流入农田之间的水渠。坎儿井主要引用天山上的雪水,由于吐鲁番的海拔为-154米,而天山的海拔是5000余米,便自然形成了下降趋势,而无需人工引水。在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当年,能有如此构思巧妙、施工精湛的农田灌溉设施,古代西域人民利用自然的壮举令人赞叹。

   吐鲁番
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房屋,它的四壁都是用土坯叠砌,但在墙上密密匝匝布满气孔。较大的房屋约有两层楼高,远望像个古城堡惹人瞩目;置身跟前,又觉得它像养“蝈蝈”的方形巨笼,十分奇特。坎儿井恰巧就有一间这种奇怪房子的“样板间”。原来,这就是晾葡萄干的房子。这种房子,当地维吾尔人称作“群结”,汉语叫作“荫房”。荫房里,屋顶上每隔半米左右架着一根碗口粗的“檩子”。每根“檩子”上,每隔半米吊着一个插着许多有筷子来长、指头粗细的木杈,这就是挂葡萄用的木钩。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人们把新鲜葡萄一筐筐地运来,自上而下往木杈上挂上一串串葡萄,在整个荫房挂满之后,将门关死,凭着从气孔吹进来的吐鲁番盆地地特有的热山烘烤,40天左右,鲜葡萄就变成了葡萄干。


               PHOTO V:乌鲁木齐

  大巴扎 乌鲁木齐是一个繁华的现代化城市,国际大巴扎是现代新疆的繁华象征。‘大巴扎’意思就是大集市。国际大巴扎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主要销售民族工艺品以及土特产,面对的大多都是游客。相对于现代漂亮的国际大巴扎,我更喜欢二道桥的露天巴扎,那里才能看到他们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才有机会了解真正的少数民族生活。


   天池
是远古冰川运动造就的冰蚀湖,湖面海拔1910米,南北长约3400米,东西最宽处1500米,水面约5平方公里。天池曾有瑶池、冰池、龙湫、龙潭、神池等称谓,相传这是西王母居住的仙境。据《穆天子传》记载:公元前989年,周穆王从遥远的东方来到天山瑶池,西王母盛宴款待周穆王一行,两人即席唱和,相见恨晚。临别时,西王母依依不舍地对周穆王说:“祝君长寿,愿君再来!”可是,周穆王却一去不复返。唐代诗人李商隐有感于这段佳话,留下了千古绝唱:“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戈壁沙漠的酷热消失殆尽,昨天还是短衫短裤赤膊上阵,未近天山已是瑟瑟发抖噤若寒蝉。驱车盘旋于层峦叠嶂天山峡谷,经过溪水潺潺的胡杨滩涂,再徒步穿越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天池宛如处子般嵌于群山之中。若不是因为天气寒冷,漫步在碧水云杉之间应是何等的暇逸。无奈,裹着租来的军大衣,如退伍兵一般的我们匆匆下了山。缆车站附近的民俗街倒是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我们还在这里尝到了此行最棒的馕。


               PHOTO VI:阿勒泰


  魔鬼城 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区东北100多公里的乌尔禾镇北,有一处方圆几十公里的“魔鬼城”。在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上,突然出现了数不清的土丘、垄岗,高低不等,纵横交错,像一大片古城堡一样。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为典型而得名,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

  远观魔鬼城,可以赞叹它的壮观,只有深入魔鬼城,才能感受它的恐怖。你的四周被众多奇形怪状的土丘所包围,高的有十多米,土丘侧壁陡立,从侧壁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积的层理,脚下全是黄土,寸草不生,四周一片死寂,真正地与世隔绝,仿佛置身于外星球。据说,每当月黑风高之夜,狂风席卷着沙石在土丘中穿行,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声音,所以当地人把这里叫作“魔鬼城”。由于这里独特的景致,曾被许多电影作为外景地,比较知名的有《七剑》、《卧虎藏龙》、《天地英雄》等。


  布尔津
位于新疆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是中国西部唯一与俄罗斯交界的县,还是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最大的支流发源地,喀纳斯湖自然生态景观区就在县境内。

  去喀纳斯的游客,基本上都要到这里流连一番,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因为布尔津夜市。著名的烤狗鱼、格瓦斯和酸奶并称布尔津夜市三宝。狗鱼是在北半球寒带到温带里广为分布的淡水鱼。口像鸭嘴大而扁平,下颌突出。是淡水鱼中生性最粗暴的肉食鱼,除了袭击别的鱼外,还会袭击蛙、鼠或野鸭等。据说一天可以吃和自己体重相当的食物。因为寿命长,偶尔可发现巨大型的个体,肉味极佳。

  传说,可恶而吝啬的巴依老爷,把自己的牛羊租给牧民放牧,不但要求大的牛羊要养得肥壮,还要把新生的小牛和小羊要回,只给牧民很少的食物。有一年,天旱雨少,草场牧草不肥,牛羊业就养得不好,巴依老爷就克扣牧民的报酬。牧民实在活不下去了,就聚集起来准备去巴依老爷家抢粮。巴依老爷吓得跑到额尔齐斯河边,一头跳了下去,变成了狗鱼。即使变成了鱼,巴依老爷还是要欺负别的同类。

  布尔津夜市不算大,在烧烤摊的烟雾缭绕中,我们选了一家搭着简易凉棚的排档,三五好友热热闹闹地围坐桌旁,烤狗鱼、羊肉串就着“老毛”自制的格瓦斯,吊起了大家的胃口。唯有酸奶,不是所有人都吃得惯的,更不要说马奶和骆驼奶了。



   喀纳斯
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喀纳斯归来不看秋。在喀纳斯最美的季节,在第一场雪降临之际,我们成为最后一批揭开人间仙境神秘面纱的游客。

  “喀纳斯”是蒙古语,有两种翻译解释:一说是“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一说是“峡谷中的湖”。

  沿喀纳斯河溯流而上,先后经过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蝴蝶湾,来到蜚声中外 “湖怪”出没的喀纳斯湖。喀纳斯湖是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精华,诞生距今约20万年前后,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湖面海拔1375米,湖形如弯月,南北长24.5公里,平均宽1.9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深处达188.4米,面积45.73平方公里,是天池的11倍,蓄水量40亿立方米,为我国几大深水湖之一。湖水来自奎屯峰、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喀纳斯河流域的降水,湖水清洁无污染。因矿物质、湖水深浅、光线折射等原因,喀纳斯的湖水颜色多变,呈现灰白、翠绿、碧蓝、深黑等多种颜色。喀纳斯湖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森林密布、草场繁茂,碧波荡漾,山湖映衬,青山白云、雪岭草甸浑然一体。元代成吉思汗的军帅耶律楚材远征途经喀纳斯湖,被这壮丽的景色深深打动,吟诗道:“谁知西域逢佳景,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

  喀纳斯河的两岸,生长着很多金黄叶子的白桦树,每棵白桦树的旁边,都伴生着一棵长年翠绿的松树或者杨树,当地人称之为“情侣树”;每年四月间,白桦树树干上的节点都会有液体流出,人们称之为“情人的眼泪”。白桦树的树皮,因为光滑和较硬的质地,经常被年轻人用来书写情书,现在还偶尔能看到白桦树的树皮被人为剥去,想必又成为了情人们之间的鸿雁传书了。黄黄绿绿的伴生林、火红珍贵的花揪树、绚丽多彩的湖水、清澈蓝天下的远山、点缀山顶的白雪,构成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油画,宛如置身阿尔卑斯山谷中的千湖之国。我们的业余摄影家们不停地按动快门,贪婪地将美景搜罗到自己的相机里。其实,在喀纳斯摄影是不需要对焦的,镜头随便闪过便是一张佳作。

  晴朗的午后,顺着喀纳斯河畔的木栈道漫步,沿途原始森林旖旎的风光,河床中零零落落、打磨得极其光滑的鹅卵石试图阻挡着湍急前行的清澈河水,水流、鸟鸣和着自己的脚步声,此时此刻,我宁愿相信人间确有天堂,而天堂近在眼前。


  禾木草原位于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区的山间断陷盆地中,海拔1124~2300m。盆地周围山体宽厚,顶部呈浑圆状,河流多切割为峡谷,地形复杂,禾木河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其间,将草原分割为两半,山地阴坡森林茂密,苍翠欲滴,马鹿、旱獭、雪鸡栖息其间;而阴坡绿草满坡,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蜜蜂在采花酿蜜,牛羊满山遍野觅食撒欢,一派迷人的广袤草原景色。禾木乡是大草原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中国西部最北端的乡。由保持着最完整民族传统的图瓦人集中生活居住在这里——禾木村,是著名的图瓦人村庄之一,也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总面积3040平方公里,全乡现有1800余人,其中蒙古族图瓦人有1400多人,以蒙古族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为主,他们的木屋散布在山地草原上。

夕阳中,两三个牧人甩着鞭子,赶着马群回家,正在草地上打滚放松的马儿一个趔趄站起来,小跑着追赶自己的同伴,身后扬起的尘土为脱俗的雪山渲染出一丝人间的气息。
从禾木村到贾登屿一路的秋景不亚于喀纳斯,满山坡金黄色的白桦,红杉,翠柏,色彩斑斓,山顶银装素裹的积雪是山与蓝天完美的过渡。在每一个拐角,都会有不期而遇震撼人心的美景撞入眼帘。越野车沿着陡狭河谷在暮色中缓慢行驶,班德瑞的天籁之音送走了远山最后一抹晚霞。


   白哈巴
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界河——哈巴河畔,号称中国西部第一村。它是一个幽静美丽的小山村,由于远离尘嚣,长久以来始终保持着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在村边有一座高高的建筑物,那就是边防军的了望哨,有着“西部第一哨”之美誉。

  白哈巴村是一个典型的图瓦人原始村落,居住着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居民——图瓦人,白哈巴的居民由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组成。图瓦人的居所就建在两条小溪之间的狭长台地上,依山傍水而立。该村的所有建筑均由原木筑成,以外观很古朴的小木楞屋为标志,具有欧式村寨的特色。房屋是清一色的尖顶木楞屋,墙体和顶棚用整根原木垒砌、拼接而成,顶部再用木板支撑成“人”字形的尖顶,可防雨防雪,以保证住房的安全。顶棚和屋顶之间形成两头通风的尖阁,是储藏饲料和风干肉品的好地方。

           本文部分图片和景区介绍选自互联网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