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造就未来环保企业巨头

——访北京桑德环保产业集团总经理文一波

  北京桑德环保产业集团是一个专业从事环境保护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以及工程承包的高科技企业,去年底以总资产逾亿元的骄人成绩为业界瞩目。然而谁能想到,在1994年桑德成立时的资产总额只有40万元。那么,桑德是如何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保产业中脱颖而出?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怀着浓厚的兴趣,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桑德环保产业集团总经理文一波。
   
技术开路 赢得市场

  谈起桑德公司的发展历程,曾经主持并完成了100多项废水及给水处理工程的文经理感慨万分,他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之初,由于缺乏品牌影响和示范工程,经营能力差,企业规模小,想要承揽项目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也做过一些小型非标设备,但鲜有人问津,即使偶尔有人来问,对方也总是先将价格压下一半,再提出诸如全额垫资等一大堆苛刻条件。那时靠技术真是很困难的。
  "尽管经历了无数次的碰壁和挫折,我们仍然坚信:靠技术创业虽然不易,但桑德公司要生存,要发展,要打出品牌,最终还要靠技术,因为我们也只有技术这样一个本钱。但桑德的技术在当时只能是'送',而不能是'卖',为的是使我们的技术得以迅速推广。"文总这样说道。
  来自湖南省湘乡市的文一波,是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的硕士研究生。他主持和参加的多项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了部级以上技术部门的鉴定。作为一名年轻的企业家,在那种困难的时候,到底采用了哪些招数,为自己的企业在环保领域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文总介绍道:"当时我们在大量来自全国各地进京寻找技术和企业单位中,选择了一些具有较好技术吸收能力和转化能力的单位作为试点。从环境治理的方案选择、可行性研究、设计等方面为这些单位提供无偿服务,将我们的主流技术渗透到应用工程之中。同时将我们的一些专利产品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逐步地让我们的技术(产品)在工程中得到验证,证明了我们的技术实力,也让接受我们技术的单位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尽管我们当时的日子因此更加艰难,但利用我们技术(产品)的单位,却因为我们的技术与支持,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这些单位因此认识了我们,信赖我们,尊重我们,也从此开始了合作的道路。小项目我们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大一点的项目共同承担,分工负责,并选用桑德的产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桑德的技术及产品在市场上迅速赢得了声誉,为桑德的生存打下了基础。"
  合成药废水、煤气废水、精细化工废水、糖蜜、酒精废水等是公认的高难度废水治理项目,一些环保企业怕承担风险,不愿经营此类项目。而桑德却采取了知难而上战略,专门选择一些难度大、有影响的项目进行工程攻关。文经理对此解释说:"难度大的项目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桑德就是要自己的技术优势占领这些领域中的市场。"事实证实了他们的选择非常正确,随着一个个项目的竣工,桑德树立了技术领先型企业的形象,社会认知度更加广泛,市场占有率也得以不断提高。

工程技术是制胜的关键

  "环保产业就是生产环保产品的行业吗?"文总回答说:"这是业外人士的误解,其实环保产品只是环保产业的一小部分。如果一个从事环保的企业只生产、销售单一的产品,那他的市场是不可能做大的。过去曾有不少乡镇企业在环保领域取得过不俗的经济效益,但始终形不成规模,并且大部分逐渐被淘汰,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只有一个或几个产品图纸,不能延伸,于是他们市场逐步萎缩。"
  "桑德创立之初,我们的专有和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产品上,不少产品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一段时间后,我们看到:由于环境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特别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水处理公司,目前几乎没有一种产品可以形成很大的市场规模,这是由于使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环保产品的技术有着极大的差异。大部分产品是非标产品,要针对不同的用户情况进行设计。于是,我们认识到:虽然桑德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但是企业要做大并取得优势,必须走出生产、销售单一的产品的范畴。"
  由于制药废水、酿造废水、精细化工、冶金、造纸、糖蜜、橡胶等废水的特点不同,处理要求想必也不一样。那么,桑德是怎样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及处理要求,开发出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呢?文总回答道:"由于经济原因,环境保护在我国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是被动行为。在我国能得以推广的只能是经济适用型技术。要节约环保投资,关键是环境技术的系统性,而不是单一的产品。所以开发工程技术、取得工程技术的领先是企业发展、制胜关键。"
  "我们在其它环保企业主要抢占产品市场的时候,逐步推出了一项项符合我国工业和市政的环保治理技术。针对制药废水、酿造废水、精细化工、冶金、造纸、糖蜜、橡胶等废水的不同特点及处理要求,我们开发了SSB间歇式生物处理、SOFB内循环式好氧硫化床、SNP悬浮型生物填料,SMD埋地式生物处理、SUF高效复合式厌氧反应器等多项与之相对应的高技术。而且即使是同一类废水,我们也会因地制宜地对采用的技术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求最佳的环境与经济效益。那些废水大都是些久治不愈的顽症,往往在开始时因为污染企业心存疑虑,很难打开局面。但一旦在某个污染企业取得突破,很快就会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取得进展。最典型的例如制药废水。我们接触吉林制药后,再拿西南制药、双鹤药业、中天制药、桐君阁制药等项目就不难了。就这样,我们在工业废水领域各个击破,很快在全国各地相继打开了局面。"
  "我们起步晚、规模小,如果做产品,难以获胜,做工程虽然更难,但用最佳的技术服务于客户,市场终究是会给予回报的。"
  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的国际化和中国未来环保市场的巨大潜力,越来越来多的外国企业来我国抢摊设点,国内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桑德作为民族环保产业中的一个著名品牌,将以何种优势面对国内外的挑战?文总认为:就环保技术而言,我国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不如某些行业大,整体水平相差约5-6年,但设备水平可能相矩10-15年。桑德要生存,要在国内站稳脚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进国际市场,唯有提高自己的实力,尤其是技术实力。从价格上说,桑德的产品是具有优势的,但如果技术上差距太大,最终将不能取胜。
  在文总的带领下,桑德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上某一类(种)技术状况,选准开发目标,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攻关,使自己开发出来的技术基本上与国外技术在同一个水平上,或至少从某个局部赶超。正因为如此,短短几年间,国外最有技术实力的环保企业便视桑德为中国的头号劲敌。暴露了自己,当然不利,但也反过来加快了桑德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桑德靠先进的技术作后盾,使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国内工业废水领域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很高的胜率。技术应适合中国国情
  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目前国外很多成熟而又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国内有些环保企业出于走捷径的考虑大量照搬国外技术。桑德作为环保产业中著名企业,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文总认为:"环境保护是以环境效益为首要考虑因素的事业,在治理环境时,经常需要大量甚至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有关环境治理的技术必须同时考虑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上承受能力较强,他们开发的环保技术把环境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国力是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所以开发环保技术首先应考虑的是经济承受能力。国外目前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但我们认为这些技术放在我国则属于落后技术,因为它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很高,我国根本就没有这个承承受能力。我国的人口是美国的5-6倍,市政污水的排放量相应也是美国的4-5倍,如果采用与美国同样的技术我,我们的市政污水处理厂投资和年运行费用也将是他们的4-5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将是一个以万为单位的数字,我们显然接受不了的。"
  "既要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又要使我国具备相应的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必须开发出投资、运行费用低并且易于操作管理的技术。桑德公司近年来从这个基本原则出发,自己投资小试、中试直到小规模污水厂逐步开发出一整套的市政污水处理技术,使吨废水投资下降了40-60%、运行费用下降下30-40%,从而为逐步普及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城市污水排水数量每日以亿吨计,目前治理率不到6%,我国的主要水系基本上不少水域已被严重污染,水体环境状况在不断恶化,迫使各地纷纷开始建设或筹建城市污水厂。桑德开发的三低技术(3L技术)正逢其时,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尽管市政行业是一个传统型行业、保护性行业,极难推介,但桑德还是以过硬的技术,敲开了这扇门,并取得了迅速发展的机会。使桑德公司从每年1-2亿元的产值可能迅速扩大为我们赢得了市场,技术推动了我们向前发展。"

目标:最大限度占领市场

  经过5年多时间的努力,桑德开发、积累了大量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治理技术,企业也逐步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桑德人认为:这仅仅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作的一个良好铺垫,离企业的成熟期还十分遥远。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其一举一动将对全球同行业产生影响。
  如此宏大的目标,具体实施的步骤是怎样呢?文总回答:"我们将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以市政污水与城市垃圾处理为突破口,开发和逐步普及低运行费和低操作管理要求的三低技术。结合推广市政设施社会化投资、建设与管理的新型模式,将这些技术和建设模式先在国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进行推广,然后,再过渡到为地级、县城、村镇的市政设施建设服务,并在3-5年内将这类技术采用BOT的模式迅速推广至中南亚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后到发达国家。"
  "这种以垄断技术为核心的经营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经营费用,迅速提高市场覆盖面。由于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尽管采用了低投资技术,仍然难筹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市政环境保护项目当中,但是,我们通过投资建设、收取排污费回收投资、上市融资,再投入、收费、融资,不断滚动发展的规模,既投入技术,又解决了投资问题,还负责这些项目的运行管理,从而真正启动环保市场、拉动内需、保护环境。"
  "这就是我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来的以技术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的环境工程BOT经营模式。我们将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各项技术,使企业真正成为行业的技术的旗帜,最终使企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的跨国企业集团,为发展中国的经济和保护世界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