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科技型环保企业

——桑德环保集团 文一波

  作为保护环境的一名战士,我越来越感到党和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们国家一项基本国策是多么正确、多么具有战略前瞻意义。事实上,更宽广意义上讲,保护环境应是全球人类社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球策。在上个世纪末,国际权威媒体集众多科学家的智慧、共识预测环境保护产业将是新世纪最热门的产业之一,中国在近些年来历次制订国家技术政策也将环境保护技术列为国家高新技术加以鼓励、推动,这些思想和措施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对我们的行为具有远见的指导意义。但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仍深感,科技对这一产业的支撑和驱动远远不够。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天,科技日新月异迅速发展、并对社会经济发挥越来越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科学论断越来越深入人心。但综观当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我们还看不到科技在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已历20余载,按说早应该度过英雄群起的初创阶段。多年以来,国家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环境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环保产业总产值不断增长。但据有关资料统计,至2000年底,全国仍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其中企业达8500多家,科研院所等单位1500多家,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多亿元。环保产业总产值呈较高的速度增长,"九五"期间年均增长达15%以上,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80亿,环境服务产值100亿。这些数据虽然表明环保产业方兴未艾,行业之中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一片繁荣景象,也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但透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企业数目仍然如此巨大,平均每家企业产值不过1000万元左右。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竞争,企业规模还是如此之小,企业资本实力、综合实力还是如此薄弱。深究起来,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政企粘联是其原因,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各个公司、企业所掌握的技术都差不多,就那么几下,竞争主要不靠科技水平。更有甚者,为数不多的具有相当资本实力的一些上市环保公司或环保概念公司还忙于打环保旗号重组圈钱却疏于增强企业科技实力的基础工作。因而国内的环保企业普遍处于低层次运行,市场比较混乱无序,而环保工程和环保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尤为突出,科技在这个产业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已成为制约中国环保业发展的瓶颈。
  有鉴于此,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加强环保产业中的科技开发。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王万宾同志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环保产业工作会议上发言指出,要"大力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水平",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在2000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坛"上,科技部陈传宏同志作了题为"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发言,指出"我国环保产业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民族环保产业的大发展需要高水平环保科技的带动"。这些同志的发言代表了政府管理层对这一问题的重要认知。作为企业界自身,我们更应对此有深刻的、清醒的认识,要在众多的环保企业中脱颖而出,具有强大的实力和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的激烈竞争局面,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型环保企业。 发展科技型环保企业是与时俱进的需要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存在着强烈的互动作用,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感受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人们还看到,越来越强烈的经济活动在不断地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在产生新的污染物质和污染问题,例如,已有专著论述高新技术产生的环境问题,人们称之为高技术污染。同时,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越发关切和环境科技的不断深入,新的、微量的污染物质不断被发现。例如,现在人们发现了水体中各种酚类环境激素及其对人体和动物的影响,发现了焚烧垃圾会产生可怕的致癌物质二恶英,发现了多氯联苯(PCBs)对环境的危害,发现了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在数十年前都不成问题,甚或被认为是科技为人类带来的福音。新的环境问题、新的污染物质都需要新的环境科技来解决。
  环保企业的天职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如果一个环保企业在科技上没有投入、没有实力、没有创新,那么在层出不穷的新环境问题面前,他就缺乏竞争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基础。江总书记指出,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那么党的方针政策必须与时俱进。同样,一个环保企业要可持续发展,?quot;打造百年老店",迎接环保新形势,解决新的环保问题,也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增强科技实力、更新技术手段。综观工业革命后的产业发展史,新科技往往不仅能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引导并催生了新的产业。掌握了先进的技术的企业,就成为这一产业的领军旗手,从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存发展空间。环保企业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只有科技创新才是环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仅仅依靠一些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大路货的技术来应对这些新的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

发展科技型环保企业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环保产业市场竞争之中,比的是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整个工程的经济性。在工程招投标时,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那么技术先进可靠、同时又经济有效的方案就具有极大的中标优势。这一点是显然的。而市场的另一个取向则是,当一个方案技术先进可靠,价格相对较高,但在可承受的合理水平之内时,这个方案仍然具有较好的竞争力。这说明了整个社会对高新技术的选择偏向。这种偏向也给予了科技性环保企业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他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往往沿着综合的结果更经济有效的方向。在同样的工程技术内涵上,深入的科技开发会使整个工程造价更低。这些都应该成为环保企业增强科技投入的强大动力。
  但是,有种种原因造成当前我国环保产业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既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科技含量,技术创新能力弱,而且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怪圈。我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家本身的认识问题。许多环保企业管理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对企业长远竞争力的深远意义。大家肯定已经注意到四川长虹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对其发动的价格大战也褒贬不一,但是当近期长虹宣布研发出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大背投彩电并投放市场、与洋品牌叫板时,大家内心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在佩服倪润峰数年前就投巨资于其科研开发的魄力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再次对邓小平这位智慧老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认同。要将环保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加强对科技投入必定没有前途。
  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已近在眼前,这是不争的严酷现实。以当前国内环保企业的游兵散勇之状,对发达国家各国际集团对我国的从虎视眈眈的逡巡到逐渐介入,在这场竞争之中,我们的劣势是如此的明显。今天身处这个会场,一方面我感到责任是如此沉重,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会是多么必要。我深感以科技作环保企业的后盾,用科技打造新型的环保企业,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将是中国民族环保业的出路所在,正如科技部陈传宏同志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坛》上发言中讲的那样:民族环保产业的大发展需要高水平环保科技的带动。

如何发展科技型环保企业
当前环保科研存在的困惑

  当前,作为高新技术行业的环保产业经常遇到一些伪科学的干扰。有一些人挂着"教授"、"资深专家"的招牌头衔,用一些伪科学的东西到处招摇撞骗,什么"高效生物菌",什么"纳米水处理技术",什么"神奇药剂",这个"菌法"、那个"菌法",不一而足。这些骗子的所作所为使人们对环保产业中的科技产生了怀疑,后果是严重的。这种伪科学的存在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科研与产业发展之间脱节问题。
  生产实践中真正需要的技术无人解决,实验室里的技术无人敢用。"×五"攻关课题,甚至一些863课题、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都存在立项脱离实践、层次低或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就更不用说在各部委普遍存在的为某些各阶在职官员解决硕士博士学位和其他人情关系而设立的课题了。对于后者,其原因是官场腐败现象向学术领域的延伸侵入。国家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认识到了而不痛下杀手,任凭其蔓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不仅伪科学会盛行,而且科学工作者的人格、良知都会扭曲。对于前者,其形成原因则是国家科研机制存在缺陷。
  发达国家科技发展已取得的经验大致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开发政府应成为主体,而企业则应成为技术(各种应用技术)研发的主体。现在我国对此已有认识,加强了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和管理。但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企业远远没有成为技术研发的主体,在环境保护产业之中更是这样。我们知道联想有自己的研究院,长虹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但环保企业有几家设立了自己的技术院、研究院?环境科学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都在大学和其他事业科研单位。而且在环保产业中,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技术研发与科学基础研究没有比较明确的划分。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环保企业严重脱钩,何谈企业成为主体?有了这种脱离,就不难理?quot;生产实践中真正需要的技术无人解决,实验室里的技术无人敢用"了。

政府应该加强对环保企业科技化的支持和政策引导

  国家当务之急应该尽快改变上述这种脱离现象,从政策上促进、鼓励发展科技型环保企业。具体可以有以下三方面措施:
(1) 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向企业的科技开发行为倾斜。如果通过相应的监督监察机制确证企业投资于技术开发,那么这种投资的税收可以减免;如果经过相应的论证,企业投资于某项技术研究可以促进整个国家、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那么可以取得政府的优惠贷款甚至贴息贷款。
(2) 面向环保企业设立技术研究课题。拟议中的S863计划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将环境科学纳入其中,这是正确的。但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是,应该认识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对于整个国家产业进步的重大意义。为此,在环境领域,国家应该面向环保企业设立技术研发课题,并有配套的资金保障。
(3) 选择有规模、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技术研究基础的环保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国家的科研经费总是有限的。有限的资金必须投到适当的地方才能产生显著效果。环保企业目前为数众多,只有少数规模较大,只有选择那些有丰富环境工程实践经验、重视环境技术开发的企业作为扶持对象,才能有的放矢,发挥最佳作用。
  中国很快就要加入WTO,国内所有企业都要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考验,那种仅凭人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去打开国际市场的办法是缺乏远见的,以民众的低收入为代价的竞争,其出发点就不对,其可持续性更值得怀疑。大力增强企业的科技内涵才是最根本出路。这是所有行业的共性。而面对环保领域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性,大力发展科技型环保企业更是当务之急。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