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一期工程工艺流程
图 二期工程工艺流程
  1、一期4个钢结构SBR反应池,池容17371m3,更换曝气头采用轮流更换方式,只对其中一个SBR反应池停水放空,先拆除原有旋混式曝气头,再进行钢结构池体防腐,最后更换新的膜片式曝气头,一个钢结构池体施工周期一个月左右,施工期间其余3个SBR池继续运行,4个SBR池体轮流施工作业,避免了一期2万吨/天污水处理厂全部停产,影响整个服务区域正常排水。
  2、原有4个SBR 池运行周期为6小时,分别由两台79.8m3/min罗茨鼓风机2路架空DN300的风管间歇供气,每个SBR池曝气时间3小时,经核算供气管道管径偏小,造成风管噪音比较大,设计考虑另增设两路DN300的风管,池内曝气主管也分两路分别与2路DN300的曝气主管对接。整个曝气管路改造完工实际运行后,风管噪音明显下降,降低了风管阻力,提高了风机使用效率。
3、为提高一期CAST池缺氧脱氮能力,初步设计考虑CAST池增设进水缺氧搅拌段,缺氧搅拌时间0.5h,采用污水混流泵干式安装对进水进行水力搅拌,需在钢结构池体上两边各开DN400孔2个,修正设计为采用诸暨菲达宏宇的立式环流搅拌机,每个池内放置3个3KW的立式环流搅拌机,既节约了安装时间,又减少了运行费用,避免了钢结构池体开孔。同时为保持CAST池运行周期6h不变,将沉淀时间由原来1.5h缩短为1h。
  4、根据进出水核算,二期工程P-SBR池总池容及供气量均能满足一级A标出水,只是缺氧区容积稍缺,为此在不改变池容的基础上,将原来厌氧区改为缺氧区,即将原来P-SBR池的A2/O方式变更为A/O的运行方式;同时为有效减少P-SBR池内回流“短流”现象,将硝化液回流泵由原来主曝气区回流改装到SBR区隔墙回流到缺氧区,考虑拆改费用,实际施工采用了新增4台硝化液回流泵,来自主曝气区、SBR区硝化液和进水100%~200%混合液回流均进入缺氧段,使得缺氧段污泥浓度较好氧段高出50%,从而增加了处理能力,反硝化速率明显提高,提高了出水总氮去除率。
  5、根据进水水质及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得知:原水B/C比=0.367,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好,但是进水TKN=41.9mg/l, BOD5/TKN=2.92<4,(规范要求>4)。原水碳源不充足,较难满足反硝化要求,为此增设碳源投加装置一套,分别向一、二期生化反应池投加碳源,通过在进水泵房处增设COD及TKN在线检测仪来控制碳源投加量。
初步设计碳源采用淀粉,考虑易降解性后改用醋酸钠,设计用量1.2T/天,但实际运行中需根据阶段性水质变化情况调整用量,一般控制BOD5/TKN>4,一期4个SBR池分别于进水曝气时投加,二期2座P-SBR池分别投加于进水缺氧区,连续投加。
  6、由于硝化反应对进水碱度要求比较高,经核算总碱度应大于250(以CaCO3计)换算成PH>7,通过对厌氧水解出水平均分析得知为6.77,为提高系统硝化反应能力,增设石灰投加装置一套,投加熟石灰用量为1.5T/D,控制出水碱度应不小于50mg/l, 一期进水曝气阶段间歇投加于SBR池中,二期连续投加于2个P-SBR池的主曝气硝化反应区。实际运行中由于二期P-SBR工艺硝化反应能力比较强,只对一期CAST池进行了碱度的加药调整。
  7、盘片式微过滤池为本工程三级处理系统核心单元,设计处理能力5万吨/天,KZ=1.38,反冲洗水直接排入厂区污水管,平面尺寸:18.7*6.5,采用德国琥珀公司专利产品转盘过滤器,设备数量4套,设计进水SS浓度<25mg/l,出水SS<5~10mg/l,滤网孔径10um,水头损失<0.15m,运转方式:压差形成时,间歇运转(水冲1分钟,6次/小时)。
 
 无锡市某污水处理厂为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对已建成的5万m3/d的一级B 标出水的二级污水处理厂进行脱氮除磷升级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厂设计运行现状:5万m3d的污水处理厂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规模2万m3/d,采用厌氧水解+SBR工艺;二期工程建设规模3万m3/d,采用厌氧水解+P-SBR工艺。

  目前,污水处理厂出水可以达到一级B标,根据一级A标相关水质指标,按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状况需要调整的地方有:根据现状进水水质,BOD5/TKN较低,碳源不足,系统的反硝化能力难以提高,TN的去除率较低;按脱氮除磷工程的设计进出水水质,一期供气量偏低;根据现状进水水质,PH值较低,反硝化所需碱度不足;原二期设计中P-SBR池缺氧反硝化池容难以满足脱总氮要求,反硝化液回流存在短路现象。
根据以上情况,确定生物段采用强化二级生物脱氮除磷处理工艺,核心是强化生物脱氮。污水深度处理工艺采用微过滤技术,设计采用盘片式微过滤器,过滤精度达到10微米,从而保证了出水悬浮物处理效果。
一期2万吨/天,工艺考虑在CAST池的反应周期中增设缺氧搅拌段,缺氧搅拌段时长0.5h,采用浮筒式搅拌机,同时为提高N的去除率,增设碳源投加装置一套,确保TN去除所需碳源;为提高硝化反应能力,增设石灰投加装置一套;把原有10%溶氧率旋混式曝气头更换成35%高溶氧率膜片式曝气头。同时由于原一期DN300风管管径偏小,设计考虑增设两路DN300的风管,以减小风管阻力,增大风机使用效率。
二期3万吨/天,P--SBR 反应池采用新增4台硝化液回泵,缺氧区增设4台浮筒式搅拌机,增设碳源、石灰投加系统各一套,强化硝化、反硝化效果,从而保证达到一级A生物处理效果。

 
  2009年6月27日“2009水业高级技术论坛”第二天的上午,在 “污水处理技术单元”中来自无锡市排水公司副总经理李激介绍了无锡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情况以及在这中间不断摸索的改造工艺及设备选型经验。可以说江苏省由于07年太湖蓝藻事件,最先提出升级改造的目标,计划完成168家城镇污水厂除磷脱氮的提标改造任务,无锡地区的21家污水处理厂已于2008年底前率先完成升一级A的提标任务,目前部分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厂已经运行一年多时间。
   微絮凝过滤、转盘过滤、纤维绒毛滤布过滤三种深度处理技术在无锡地区各污水厂均有应用,效果非常好且均能稳定达标。下表为三种工艺各参数的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转盘过滤及滤布滤池的时候,水头损失均是小于0.3m,滤池的高度在2-3m之间,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设计高些,毕竟是靠压力差来过滤。
  芦村污水处理厂地处无锡东南郊京杭大运河畔,占地245亩,采用除磷脱氮效果较好的A/A/O工艺,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日二级处理,芦村厂在升级改造中主要涉及SS、COD、TN、NH3-N、TP、病毒及细菌芽孢几方面问题。下图为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的解决工艺及设备选择方案:深度处理工艺中10万吨/日的污水采用进口滤布滤池,9.5万吨/日污水采用国产滤布滤池,5000吨/日的污水采用了膜过滤;由于原先好氧段停留的时间比较短(4—6小时),通过投加填料把好氧段增加至10小时左右,另外冬季低温时硝化和反硝化速率低、碳源不足,考虑投加碳源。
根据芦村污水处理厂进水特点(碳源不足)和出水水质要求,生物段处理工艺采用在原有A/A/O生物池内的好氧区内投加填料工艺。工艺流程、停留时间调整为:回流污泥反硝化段0.5h、厌氧段0.5h(以一、二期为例)、缺氧段 4.58h(含过渡段2.03h)、好氧段4.61h,投加填料后好氧段名义停留时间达到10.2h。随着夏、冬季进水流量和浓度的不同,对A/A/O的进水做了配比和调节,污泥回流比和进水也从单一式变为多样式。整个改造增加了过渡段,冬季作为好氧段、夏季作为缺氧段,以上个月为例TN从15.1mg/L降到了12、13mg/L。
表:不同深度处理工艺的比较分析(仅总结于无锡的试验情况)

深度处理

微絮凝过滤

转盘过滤

纤维绒毛滤布过滤

应用地点

太湖新城

城北

芦村

过滤形式

1.2mm粒径石英砂过滤

孔状过滤介质

纤维绒毛滤布

加药方式

过滤前加药

生物池和二沉池间加药

生物池和二沉池加药

动力需求

滤池内部 2.5~3m

滤池内部<0.3m

滤池内部0.3m

反冲洗要求

采用滤后水进行气水联合反冲洗,同时表面扫洗

反冲洗采用滤后水,经泵增压后通过喷头进行从外向内的反冲洗 每个滤盘配有12 个喷头,且喷头可上下移动

通过吸头进行抽吸,而且纤维滤布的过滤孔径和反冲洗的孔径不同,清洗效果较好?

反冲洗水量

反洗水量较大而集中(2%-15%),对过滤系统有冲击

3%,反洗水量小而分散

1%-3%,反洗水量小而分散

 

表:新技术、新设备必选(不同填料投加情况)(仅总结于无锡的试验情况)

工艺

填料

附着生物量/mg/L池容

反应池HRT/h

温度/℃

NH3-N进水负荷/kgNH3-N/m3.d

出水NH3-N

NH3-N去除率/%

类型

投加率/%

A/O

悬浮球

42

740~788

缺氧,好氧分别为3.4、4.0、

23.5~25.5

0.08~0.15

5mg/L以下

90~99

A/O

K3型悬浮

34

1560~2000

缺氧,好氧分别为9.2、7.0

8.0~11.0

0.05~0.06

基本5mg/L以下

90以上

A/O

2000~2100

缺氧,好氧分别为5.9、4.5

12.0~13.0

0.09~0.12

0.8~7.88mg/L

70~95

A/O和A/AO

1905~2080

好氧4.5,其它5.9

13.0以上

0.05~0.14

5mg/L以下

87~99

A/O

K3型悬浮

30

1024~1360

缺氧,好氧分别为5.5、4.5

19.5~24.0

0.06~0.08

基本1mg/L以下

90~100

普曝

K3型悬浮

36

1260~1350

6

9.4~14.5

0.11~0.12

基本5mg/L以下

88~98

1350~1460

5

13.8~16.0

0.13~0.17

75%5mg/L以下,25%5mg/L以上

67~98

33

1460~1640

5

14.5~16.0

0.14~0.16

63%5mg/L以下,37%5mg/L以上

76~97

备注:NH3-N进水负荷按整个生物反应池核算

表:不同强化生物处理技术经济与适用性分析(仅总结与无锡的试验情况)

序号

技术名称

原理与方法

新增设备或构筑物

处理目标

投资水平

主要技术参数

运行费用

适用范围

适用工艺类型

劣势

1

运行扩容强化生物处理技术

改变运行方式,实现精细控制

控制软件修改或少量推流或滗水设备

提高处理流量、强化硝化反硝化和生物除磷,稳定达到一级A

6-9元/吨污水

SBR工艺增加0.25-1小时的厌缺氧时间;氧化沟工艺推进器的功率密度2w/m3池容

基本不增加,还要减少

所有的污水处理现有系统。设备的能力,池容的利用状况,操作参数的控制存在一定的可供调节的空间

SBR工艺、设备配置数量较多的氧化沟工艺或A2/O工艺

需要大量的实验后方可确定其可行性

2

人工填料投加强化生物处理技术

提高微生物浓度和活性

投加40-50%的人工填料

强化硝化和反硝化,稳定达到一级A

30-60元/吨污水

悬浮填料的投配率47%;
固定填料的安装容积率30-50%

基本不增加

用地紧张、水力流速较慢的悬浮生长连续式活性污泥系统

除SBR和氧化沟工艺外的其他工艺

过程措施比较多,填料价格比较贵

3

污泥曝气再生强化生物处理技术

提高微生物的缺氧或厌氧活性

增加曝气再生池和鼓风曝气设备

强化反硝化,稳定达到一级A

40-50元/吨污水

曝气再生时间0.5-1小时;气水比1.1-1.3

电耗增加0.020-0.023kwh/吨污水

有独立的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和缺氧或厌氧池的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具有处理脱氮功能的氧化沟工艺或A2/O工艺

只能改善系统的处理效果,能耗增加明显,对处理水量的提高影响较小

4

同步化学除磷及其动态控制技术

化学絮凝沉淀

增加溶药投药装装置和监测控制系统

协同生物作用去除磷,稳定达到一级A

10-15元/吨污水

进出水总磷在线监测;前馈反馈协同控制;污泥的产量增加30-100%

电耗非常少,节约15%左右的用药量

单独生物处理达标困难的系统

所有工艺类型

增加监测控制设备多;污泥产量增加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