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也在持续恶化。我们的地球已经失去美丽的颜色,人类正在逐渐把它推向深渊,而“地球日”的创立正是为了挽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纪念地球日活动的主题为“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之所以设立这样的主题,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这样解释:旨在以深部为切入点,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国情。
长久以来,人类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索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我们发现着海洋生命的遗存;我们探寻着雨林生命的印记;我们寻找着地矿资源的踪迹……在第40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全球人们以各种方式迎接着、庆祝着她的到来。在我国,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们,也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着这个属于地球母亲的节日。
日前国土资源部徐部长在关于第40个“世界地球日”的文章中指出:资源的压力短期仍以难解。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处在工业发展中期,大量依赖能源和矿产资源支撑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资源的压力明显过大。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走资源低耗和环境友好型的节约型道路,是我国当前需要面临的形势。
为此,我们应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世界地球日”只有一天,一次活动所能产生的效应很短暂,亦很有限,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与无限的期限。保护地球母亲,爱护“我们的家园”,需要人人行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有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变化,才能使地球母亲恢复往日的笑脸。
2009年: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
2008年:认识地球,和谐发展
2007年: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3年: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2002年:善待地球
2001年:地质遗产保护
2000年:地质环境保护
1999年:地质灾害防治
1998年:海洋地质与人类
1997年: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6年: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珍惜资源、防治灾害
1995年:拯救地球
1994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993年: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2年: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1年: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
认识地球,保障发展,就是要高度关注地球,深度了解地球。要解决我们对自己家园“看不透、探不到、说不清”的状况。在认识、研究地球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健全鼓励创新机制。要敞开心扉,开阔思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科学竞争。要在研究地球中提高人才素质,依托大项目和重点实验室为地质找矿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保障和鼓励人才成长。
认识地球,保障发展,就是要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地质找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机制,要继续按照“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思路,加强地质找矿战略研究,实施全国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规划,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技术、新方法,科学规划,为国家找好矿,找大矿,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量的、有用的资源。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深部探矿的力度,不断探索深海资源和新能源,保障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认识地球,保障发展,就是要讲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保护地球环境,善待自己的家园,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实际上,“地球日”最早的发起人是美国一位政界名人盖洛?尼尔森(Gaylord Nelson)。1962年,美国威斯康星州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尼尔森,试图说服肯尼迪总统,进行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旅行,以引起公众注意保护环境,总统十分赞同这个建设性的意见。第二年秋,尼尔森与另外3名参议员,参加了总统这次“十分有意义的”旅行。之后,尼尔森酝酿设立“地球日”。1969年夏,尼尔森和参议院的同事成立了一个组织,制定了纪念全国性地球日活动计划,并于同年9月初宣布了这件事。 1969年盖洛?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海斯前往首都华盛顿去会见了尼尔森。年轻的海斯谈了自己的设想,尼尔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专心从事环保运动。不久,海斯就把尼尔森的构想扩大,办起了一个在美国各地展开的大规模的社区性活动。而举办“地球日”的主意就这样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