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就要游之悬空寺印象
发表于 2006-4-20 11:37:15
4月14日,公司组织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此次目的地是山西的三个古迹名胜: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和五台山,三地各有各的特色,但是都和宗教有关。其中,悬空寺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4月15日,在游览云冈石窟之后,我们参观了悬空寺。
悬空寺的名头十分响亮,我在小学的地理课本上就见到过它,而且怎么想也想象不出是如何将一座寺庙悬在空中的。及至旅游巴士开进恒山,远远望去,那座传说中的寺庙似乎没有想象中的壮观,虽然,在它下方几十米处有“壮观”二字,据导游说是李白题写的,那个壮字右上角还多出一点。有人说,李白参观完悬空寺后觉得它真不错,但是说它壮观吧,还少了一点气势,所以加了这一点;也有人说,是因为李白认为它非常壮观,才多写了这一点。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事已过千年,只凭后人猜测罢了。
悬空寺两厢峭壁上,都是些年迈的劲草,苍老的灌木,在这样的季节居然不见一丝新绿,而在北京、河北等地已是满眼繁花,看来山里温度的确比平原低,难怪白居易要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惜这里什么花也没看到。还好,闻名遐迩的悬空寺就紧贴在刀砍斧斫的崖壁上,给苍凉的山谷装点出了魅力无限的妆容。
走过一条摇摇晃晃的铁索木板桥,就来到了挂有悬空寺的悬崖的下方,细细地打量,它果然有很多的玄妙:它的底座真的就是悬在半空中,只有背部贴着峭壁;几根不太粗的柱子似乎支撑着它,但是导游告诉我们,那几根柱子其实是起装饰作用的,根本不是它们在托起悬空寺,并说,上去后可以摇动这些柱子,看看是不是象她说的那样。导游还介绍,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工匠们花了31年的时间才建成。真是让人赞叹!花这么长的时间建造,又在人间承受了1000多年的沧桑变幻,真是不易!可见古人的韧性与耐力,还有智慧,今人是不是要自叹不如了?当今世上,机械社会,是否能造出如此杰出的建筑奇观,又能经千年而不坏呢?

在谷底仰望,悬空寺像镂空的雕刻,精巧而别致,飞空高挂在危崖上,檐角如翼,凌空欲飞。这时,才让我真正体味到了“壮观”二字。怪不得毕加索要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
山风凛冽,我们沿石壁奋力而上。终于达到寺庙前,寺门和寺中的走道很窄,仅容一人独行,众人排队而行。诚惶诚恐地攀阶梯、穿山洞、过栈道、钻天窗、跨回廊,脚下木板吱吱作响。我手扶护栏,小心翼翼,缓步前行,胆战心惊,惟恐一失足成“千古恨”。看看其他同伴,即使没有面如土色,也是大呼小叫的,不敢对着脚下的悬崖长时间盯视。
这悬空寺当真是没有根基的吗?导游说,据考证,1500多年前,北魏孝文帝命能王巧匠,在此地的陡壁上凿洞,飞插横木为基,把一院平房和两座三层楼建造在这些横木上,共有40间,栈道相连,高低错落有致,小巧别致,巧夺天工。凿洞时,工匠把自己的身子栓在悬崖顶部的大树上,就这样,硬是在坚硬的石头上凿出放木头(就是这寺的“地基”)的洞来。
为什么悬空寺到如今仍能保存完好,还能承受游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踩踏呢?导游说,这是因为悬空寺所在的峭壁中间略呈弧形,悬空寺不偏不倚就坐在弧形的底上,上面悬崖的突出部分像屋檐,把整个寺院呵护着,任它风雨飘摇,烈日炎炎,或是峡谷雨季洪水泛滥,悬空寺自岿然不动。
在悬空寺里大概不到20分钟的时间,大家将它的里里外外都观赏了一遍。悬空寺面积虽然不大,却建有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钟楼、鼓楼、纯阳宫、三官殿、观音殿、雷音殿、三圣殿等大小殿阁,拥有全国最小的大雄宝殿。寺内还供奉各种铜铸、铁铸、木雕、泥塑等佛像、神像等,他们表现形式各异,造型生动鲜活、异彩纷呈。导游介绍,全寺最有特色的就是最高层的三教殿。三教是指佛、道、儒三教。让三教的开山鼻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同居一室,充分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了一处信仰自由、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人间天堂。
悬空寺险、悬、奇、巧,把力学、美学、建筑学、阴阳学、宗教等融为一体,设计者用心良苦,建造者精益求精,游历者叹为观止,不愧为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所说的“天下巨观”。观景悟理,愿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从中得到顿悟和启迪,并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可惜时间有限,在恒山停留的时间也不能太久,只能拜别古刹下到平地,与同事一道登车往五台山进发了。
作者:绿茵陈
来源:水网blog
返回专题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