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蓄水后,上、下游地区的血吸虫病会不会蔓延到三峡库区?
  从长江三峡上溯到重庆市,从未发现有钉螺分布地及血吸虫病流行区。而三峡库区恰位于湖北江汉平原和四川成都平原两大血吸虫病流行区之间。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大,流速减缓,外界钉螺能否移入库区以及能否在库区孳生繁殖、使血吸虫病蔓延到库区,这是三峡建库后会不会影响库区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人们极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首先要研究清楚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会不会被携带到三峡库区。

  上游四川光壳无肋钉螺现分布在长江支流岷江和沱江中游一带,离三峡水库最近的乐山县有螺区距离库尾在500千米以上,钉螺不善在水中游动,只能依附在洪水水面上的漂浮物传播。据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实地观测,洪水传播钉螺的最大距离为168千米。该所估算按1960年四川有螺面积最大时,洪水传播钉螺的最大距离为301千米。因此上游四川钉螺不易顺流而下到达库区。下游湖北省外壳有纵肋钉螺区虽距三峡水库仅?80~100?千米,但逆流而上更难。江苏省血防研究所曾做过多次不同材质、马力的船体携带钉螺试验,船舶开始航行时,当船速仅达1.67米/秒时,短时间内绝大部分吸附在船体上的钉螺落入水中,少数吸附力较强的钉螺在船舶达到最高船速(6.6~6.9米/秒)30秒之后,终因耐不住急流冲刷而脱落。因此,血防专家认为,库区下游血吸虫病流行区(宜都以下地区)的钉螺即使有可能吸附于船体,也难于逆水上行30千米以远,更难以经过葛洲坝和三峡高坝而进入库区。

  但是,万一带病或带螺的人或畜将钉螺携带到库区,钉螺能不能在库区存活呢??前面已经介绍过,三峡水库是一个季调节性水库,每年汛期6~9月份,坝前水位控制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腾出防洪库容迎接洪峰的到来;每年10月开始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枯水季节利用水库蓄水和天然入库径流来发电,1~6月份又从正常蓄水位逐步消落到防洪限制水位。库水位年内变幅达30米,这种秋末涨、春末落,"夏陆冬水"的水库运用方式,与钉螺孳生要求的"夏水冬陆"的生存条件截然不同,非常不利于钉螺的孳生繁殖。库区若有外来钉螺迁入,除5~6月份少数钉螺能完成部分生活周期外,其余月份对钉螺的繁殖、发育、生活均不利,特别是11月至次年2月份枯水季,水库水位较高,大批成螺将被淹入水中,则钉螺的生命繁衍几乎受到灭绝性影响。

  因此,三峡建坝后,库区周围不会出现新的钉螺分布场所,血吸虫病不会在库区周围地区传播。但在移民安置区内的局部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因此,为预防万一,三峡建坝后,仍应由专业机构组织力量,对库区及其周围可疑地区进行定期监测,一旦发现钉螺立即予以消灭。

  洪水会造成钉螺大范围的迁移扩散,如1983年长江下游大水后,南京市江滩有螺面积从两千多亩上升为三万多亩,增加10倍以上。同时,洪涝也会使人群因防汛排涝接触疫水面大批感染,如近年来,湘、鄂两省沿湖沿江地带,每年仍有上千例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防洪?是三峡枢纽工程的一个最重要的效益,将能减免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也必定能为消灭我国血防工作"老大难"地区的钉螺和血吸虫病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

  全世界的血吸虫病主要有3种。一是埃及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西部和欧洲南部,中间宿主叫小泡螺。二是曼氏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西部和南美洲,中间宿主叫双脐螺。小泡螺和双脐螺都是水生螺类,生活于浅水地带,离水后易于死亡。三是日本血吸虫病,分布在亚洲东部包括我国,中间宿主是钉螺,钉螺为两栖螺类,既不能全在浅水中生存,也不能全在陆地上生存,只能逐水线而居,由于钉螺自身活动能力不强,水位变幅过大则很难适应。因此,钉螺不能适应人工水库所形成的水位大幅度变化。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9座水库的调查成果说明,人工型水库不利于钉螺孳生。上海第一医学院苏德隆教授调查了浙江新安江水库会不会将安徽歙县钉螺传播到下游,提出"未见到有扩大血吸虫病疫情的情况"。南京医学院赵慰先教授,调查了江苏句容、江陵6座水库,结果发现这些水库虽建筑在钉螺分布区,而且建库前并未完全消灭钉螺,但所有6座水库在蓄水后1~2年内钉螺已自然消灭。湖南省血防、水利部门对湘资沅澧四水上游5座大型水库进行调查,证明包括建库前有螺面积达2402亩、钉螺密度每平方米达1035只的王家厂水库等5座水库均无钉螺发现。上述事实充分证明,人工型水库内不是钉螺适宜孳生的场所。

中国水网版权所有
2006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