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在徐州区段始自西北角的丁楼闸, 终至东南角的李庄闸,全长16.4公里,建设亲水平台17公里,主要通过清淤、护坡、景观建设、亮化、绿化等角度建设了黄河故道风光带。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给沿岸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至今,还有若干完整的村落由于决口带出的泥沙,被埋藏于地下。
     公元1855年,黄河发生了近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道。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对于徐州境内,改道失去了昔日便利的河运条件。形成了由沂河、沭河、中运河、邳苍分洪道及南四湖、骆马湖构成脉络相连的水系,上承鲁南、鲁西南地区5万平方公里洪水过境,源短流急,峰高量大,来骤去缓,防不胜防,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洪水走廊”。
     1978年的改革开放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年份。国家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也随之给黄河故道带来了改变。五小企业的上马给河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各种颜色的水都排放到了河中,使得河道中的水变黑、变臭了,也有岸边的老百姓就近将垃圾扔入水中,使得故道变得像一个垃圾填埋场。
     2006年,徐州市的有关领导以实施故黄河防洪保安综合整治工程为初衷。从水利、景观、文化等角度出发,促进了黄河故道整治工程的上马。时至今日,我们才看到了美丽的,重建天日的黄河故道!
 

    在过去的这几十年里,黄河故道的河水遭到了强行污染又被强行治理,走过了一个盲目的轮回过程,付出了很重的代价。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博弈。从短期来看,政府以满足老百姓的生活为主要目标,无暇顾及这些长远问题,所以责怪政府显得有些立论不足。从长远看,我们实在不应该牺牲环境,来发展一些低效的产业,最终还得子还父债。那么如何在这两个问题之间找到一些平衡呢。我想,关键还是人!还是执政者的工作思路。一方面是照顾好眼前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尽量考虑长远利益,多想想今天行为的长线效应。这样两个方面都抓起来才能寻找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均衡点。此外,增强对群众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和思想。这样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来实现环境的保护,是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