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环境讲坛聚焦"城市内涝"
今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灾害,暴雨来势之凶猛、降雨历时之长、降雨总量之多为历史罕见强降雨造成城市严重内涝,导致约190万人受灾,79人死亡,初步经济损失逾百亿。此次北京暴雨将城市内涝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我国为何频繁发生城市内涝?城市排水系统存在怎样的问题?应如有效解决城市内涝?9月18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水网、搜狐公益共同主办的第十一期环境讲坛隆重开讲,专家们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各抒己见,深入探讨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原因与解决方式......
活动概况
环境讲坛是由中国水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搜狐公益共同主办的面向公众宣传环境保护常识、引导公众的环境意识、答疑热点环境问题、剖析环境产业、帮助环保产业更好的发展的对话访谈类节目。目前得到了20余家媒体的响应,活动通过网络媒体、平面媒体传播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环境讲坛以公益性、社会性、科普性为宗旨,主要受众为非环境专业的业内人士及关心环境问题的广大市民,邀请政府领导、知名学者、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为主讲嘉宾,针对环境热点话题,将环保政策、技术及产业问题通俗化阐释,引发社会热议和探讨,为政府、企业、媒体、市民搭建沟通平台,成为环保行业走向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
环境讲坛第十一讲 主题:城市内涝
时间:2012年9月18日 10:00-12:00
地点:中国水网"环境讲坛"直播室
主持人:成杨 中国水网高级编辑
嘉宾:车伍 北京建工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
朱向东 中持水务副总经理
李小恒 北京排水集团第四管网分公司经理、高级工程师
话题一:城市内涝缘何频发?
城市排水系统发展滞后
朱向东:我国雨涝问题普遍,大中小城市近年来发生内涝的频率与比例均持高不下。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相对于城市地面建设,排水系统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与扩展。
李小恒:北京市排水设施标准偏低,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现在北京排水集团管辖城市雨水管线是2193个,北排对北京市现有管线的标准的调研情况:标准在一年以及以下的占90%以上,标准在5年以上的不到5%,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标准。
天然调蓄能力不足
朱向东:北京河湖面积的缩小,导致了城市排蓄能力的下降。建国初期,北京约有上百万亩的水道,河湖资源也相 当丰富。但上世纪80年代后的近20年间,北京四环以内的河湖面积缩小了15%,北京河道和河湖的排水、调蓄能力大 幅下降....... 更多>>
车伍:青岛靠海,城区坡度大,天然排水条件优势明显,不易发生城市积水;赣州利用河道进行调蓄,整体排水能力较高。
话题二:排水系统如何改造?
因地制宜改造排水体制
车伍:中国各个地区的降雨条件、经济条件、地理条件相差较大.合流制的改造一定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论证。 发达国家的老城区基本上保留原有的排水体制,并不是全部改造。且有数据显示,由于排水问题的复杂性,"合 该分"后水体污染程度并未减少......更多>>
李小恒:北京排水集团针对二环合流制的改造开展了课题研究,北京二环"合改分"面临诸多限制与问题,空间条 件、地下条件、拆迁问题等,需要根据区域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排水标准并非越高越好
车伍:政府逐渐重视排水设施的建设,设施标准的提高迫在眉睫。但排水设施的标准并非越高越好,应综合考虑其 安全性与经济性,保证其充分发挥排水功能。同时,标准的研究制定具有高专业性、高经济性与高政策性,设计方案最终要经过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来通过...... 更多>>
完善调蓄设施建设
车伍:管道设计标准偏低,导致下沉式立交桥区产生积水情况,建造蓄水池可改善这些地区的积水情况。国外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调蓄设施可有效缓解内涝压力,"蓄水"从源头到末端对整个排水系统都有重要作用。
车伍:新型的调蓄设施将运动场、停车场、公园、公共绿地、立交桥区等进行改造,作为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功能的同时,在暴雨时短暂储水,进行调蓄的功能。
话题三:城市内涝如何缓解?
多部门协调共进
李小恒:城市内涝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问题。除了排水系统的建设与运营,内涝还涉及 交通、园林绿化、市政等多个部门,是需要整个社会协调共进的事情。
加强宣传 提高意识
李小恒:城市排水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此次北京暴雨,一些下水道与雨水口的垃圾阻塞造成局域积水, 垃圾管理问题关乎每个居民的责任。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众排水认知和对垃圾管理意识。
车伍:市民防灾减灾的意识普遍薄弱,政府需加强宣传管理,市民应提高自身意识。在灾害来临时,尽可能降低雨涝带来的灾害与损失。
主办单位
合作媒体
- 中国环境报
- 中国水利报
- 人民日报
- 新华社
- 新京报
- 中国青年报
- 21世纪经济报道
- 经济观察报
- 中国建设报
- 凤凰周刊
往期回顾
更多报道
记者提问
Q1:内涝是一个系统问题,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牵头制定一个总体的规划,再由多个地方执行?
李小恒:由于内涝问题涉及面广,责任分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整体的系统也由不同的规划分解。我国目前有城市整体规划、排水规划、雨水规划等,但是尚缺少一体化的防内涝规划。最近建设部下发相关通知,要求各省市相关部门在一个时限内制定各城市的防内涝规划。
Q2:刚才专家们提到排水系统的改造存在经费问题,排水系统与供水系统的资金问题是否类似?
朱向东:不太一样。现在供水系统从收费体制上是企业化收费与企业化运营,而排水系统是主要是由地方财政出资,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雨水管理系统,从国外国内来说均是政府负责投资运营管理的。
Q3:雨水系统是否可以引入民营资本或者其他资本方式,企业对排水管道进行投资与运营?
车伍:雨水系统的市场化模式可以考虑,但雨水系统涉及面较宽,本身是属于公共服务,收益难以测算,盈利机制较模糊。而且雨水问题复杂多样,洪水、内涝等不可测因素较多,民营企业承担责任风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