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6日-17日,由中国水网、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2011(第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在上海同济大学盛大召开。论坛的主题为"污泥处理处置市场模式、技术发展与实例分析"。
随着节能环保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污泥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经过几年春秋时代的纷乱和探索,污泥产业已进入战国时代,几条主流技术路线逐渐清晰,产业政策标准渐次到位,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市场广阔,等待有准备的群雄驰骋逐鹿。中国水网特制作本专题,从污泥处理技术、市场、工程实践、典型案例点评等方面,全方位总结与展示各位专家在"2011(第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发表的精彩观点!
污泥处理市场与商业模式
专家看法:
傅涛:污泥处理处置,很多时候得不到足够重视,发展艰难,与过程中的责任关系模糊有很大关系。只有明确了责任主体,才会有更进一步的监督和管理,为良好的付费机制形成奠定基础。
何伶俊:江苏省71号令明确污泥处理处置的政府责任,每个责任主体如何履责是关键
张燎:对于污泥行业发展来说,方向是未来,模式是保证。但归根结底,这一切也许只有一个"钱"就够了。
杨叙军:对于污泥处理的责任主体,最关键的问题是政府的责任如何体现
王志立:在商业模式上, 未来BOT、BT模式将会有所发展,特别在二线城市会有相当于目前污水处理的市场份额
傅涛:污泥处理处置,很多时候得不到足够重视,发展艰难,与过程中的责任关系模糊有很大关系。只有明确了责任主体,才会有更进一步的监督和管理,为良好的付费机制形成奠定基础。
何伶俊:江苏省71号令明确污泥处理处置的政府责任,每个责任主体如何履责是关键
张燎:对于污泥行业发展来说,方向是未来,模式是保证。但归根结底,这一切也许只有一个"钱"就够了。
杨叙军:对于污泥处理的责任主体,最关键的问题是政府的责任如何体现
王志立:在商业模式上, 未来BOT、BT模式将会有所发展,特别在二线城市会有相当于目前污水处理的市场份额
权威专家点评案例
"2011年度污泥处理处置适用技术案例推荐"比选结果揭晓,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北京市政总院原副总工杭世珺、中国水协排水委员会主任杨向平、上海市政总院总工张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教授、北京市政总院教授级高工黄鸥6位专家组成员对获奖案例进行了精彩评点。
技术要点:
厌氧消化:叫好不叫座,但厌氧消化是最低碳的污泥处理工艺,可有效处置污泥。污泥处置前期如果没采用厌氧消化工艺,直接干化焚烧或堆肥,这在一定基础上会增加碳的排放量,从本质上就没有做到低碳处理。
好氧发酵:无论是国家的污水处理技术政策,还是近期颁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都将好氧发酵、堆肥当做一个主推的技术方向之一,好氧发酵工艺是一个传统工艺,但是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的需求还比较大。
干化焚烧:国家技术政策鼓励回收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在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地区,可采用热干化技术,这也符合技术政策中提倡的充分利用余热资源协同处理。
石灰稳定:污泥加石灰见效快、效果好,但是从污泥处置整个发展路径来看,还是一种偏简单、临时性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技术方法
脱水处理:污泥脱水是污泥处理的重要环节,随着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显而易见的对后续处理带来的效益,出泥含水率不断在降低,各种调质――深度脱水的方法和工程实践不断涌现,体现了"传统"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水热工艺:尽管业界对于水热工艺的关注程度日趋增加,但大部分仅停留在试验阶段,进入工程化的实际项目应用还不多
技术要点:
厌氧消化:叫好不叫座,但厌氧消化是最低碳的污泥处理工艺,可有效处置污泥。污泥处置前期如果没采用厌氧消化工艺,直接干化焚烧或堆肥,这在一定基础上会增加碳的排放量,从本质上就没有做到低碳处理。
好氧发酵:无论是国家的污水处理技术政策,还是近期颁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都将好氧发酵、堆肥当做一个主推的技术方向之一,好氧发酵工艺是一个传统工艺,但是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的需求还比较大。
干化焚烧:国家技术政策鼓励回收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在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地区,可采用热干化技术,这也符合技术政策中提倡的充分利用余热资源协同处理。
石灰稳定:污泥加石灰见效快、效果好,但是从污泥处置整个发展路径来看,还是一种偏简单、临时性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技术方法
脱水处理:污泥脱水是污泥处理的重要环节,随着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显而易见的对后续处理带来的效益,出泥含水率不断在降低,各种调质――深度脱水的方法和工程实践不断涌现,体现了"传统"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水热工艺:尽管业界对于水热工艺的关注程度日趋增加,但大部分仅停留在试验阶段,进入工程化的实际项目应用还不多
微博观点
@中国水网微博 "2011(第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9月16日上午9点正式开幕,来自高等院校、设计研究、运行管理等单位的500余名业内人士齐聚一堂,聚焦污泥热点问题。---特别说明,今年的与会人数比去年多了100多,可见热度非凡呀!
@中国水网微博 本次论坛主办方对内容做了精心策划,对污泥政策方向与市场模式、技术路线与发展、实例考察与点评、案例发布与颁奖、讨论座谈与答疑等单元进行不同纬度、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诠释。
@中国水网微博 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以《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研究项目》为例,分析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状况,他认为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叫好不叫座,干化焚烧及热解为主的污泥热处理技术有望形成具有适用性的技术路线。
@中国水网微博 王凯军指出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的定位问题值得思考,是中国过渡性、应急性的技术,还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发明。
@中国水网微博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在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解读时认为,污泥处理处置方案选择的优先序应首先调查本地可利用土地资源状况,优先研究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优先使用污泥对盐碱地、沙化地和废弃矿场进行改良(环评)。
@中国水网微博 16日晚,"工程案例考察交流答疑与污泥产业座谈会"现场座无虚席。2009年起至今,连续三届的"上海水业热点"论坛见证了中国污泥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最初200多人规模,本届参与会认已经接近500人。
@中国水网微博 无锡国联绿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叙军参与讨论时认为,对于污泥处理的责任主体,最关键的问题是政府的责任如何体现:第一,是政府如何选择污泥处置企业。第二,政府如何监管。第三,政府如何支持。
@中国水网微博 在"2011(第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的"市场方向与商业模式" 单元,北京中持绿色王志立发言认为,从可持续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说,厌氧加土地利用应该是未来污泥处置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在商业模式上, 未来BOT、BT模式将会有所发展,特别在二线城市会有相当于目前污水处理的市场份额。
@中国水网微博 "2011(第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戴晓虎介绍德国污泥已实现100%稳定化处理,污水厂最高60%的能耗可以通过污泥生物质能回收。污泥已不再被视为污染物,污泥处理从单纯的消纳处置转变为资源与能源的综合利用。可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水网微博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杭世珺进行中日污泥对比主题发言时介绍,含水率方面,我们一般为80%-85%,日本为75%-78%,不超过80%。
@中国水网微博 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燎认为,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方向是未来,模式是保证。但归根结底,这一切也许只有一个"钱"就够了。
@中国水网微博 对于当前的外国技术引进热,北京绿创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姜鹏明认为,外国很多处于人口稳定或负增长阶段,其技术发展相对失去动力。与中国正处于旺盛发展期的情况不相符合,如此,外国之山是否可以攻我国之玉,需要探讨。
@中国水网微博 据介绍,白龙港蛋形消化池的污泥处理量为每天204吨左右,停留时间24.3天。然后进行离心脱水,脱水后一部分污泥进入流化床干燥车间进行干化。干化车间3条生产线,每日量为60吨。干化后混合污泥含水量为30%左右。此部分污泥同离心脱水污泥都外运去填埋。
@中国水网微博 本次论坛主办方对内容做了精心策划,对污泥政策方向与市场模式、技术路线与发展、实例考察与点评、案例发布与颁奖、讨论座谈与答疑等单元进行不同纬度、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诠释。
@中国水网微博 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以《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研究项目》为例,分析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状况,他认为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叫好不叫座,干化焚烧及热解为主的污泥热处理技术有望形成具有适用性的技术路线。
@中国水网微博 王凯军指出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的定位问题值得思考,是中国过渡性、应急性的技术,还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发明。
@中国水网微博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在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解读时认为,污泥处理处置方案选择的优先序应首先调查本地可利用土地资源状况,优先研究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优先使用污泥对盐碱地、沙化地和废弃矿场进行改良(环评)。
@中国水网微博 16日晚,"工程案例考察交流答疑与污泥产业座谈会"现场座无虚席。2009年起至今,连续三届的"上海水业热点"论坛见证了中国污泥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最初200多人规模,本届参与会认已经接近500人。
@中国水网微博 无锡国联绿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叙军参与讨论时认为,对于污泥处理的责任主体,最关键的问题是政府的责任如何体现:第一,是政府如何选择污泥处置企业。第二,政府如何监管。第三,政府如何支持。
@中国水网微博 在"2011(第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的"市场方向与商业模式" 单元,北京中持绿色王志立发言认为,从可持续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说,厌氧加土地利用应该是未来污泥处置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在商业模式上, 未来BOT、BT模式将会有所发展,特别在二线城市会有相当于目前污水处理的市场份额。
@中国水网微博 "2011(第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戴晓虎介绍德国污泥已实现100%稳定化处理,污水厂最高60%的能耗可以通过污泥生物质能回收。污泥已不再被视为污染物,污泥处理从单纯的消纳处置转变为资源与能源的综合利用。可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水网微博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杭世珺进行中日污泥对比主题发言时介绍,含水率方面,我们一般为80%-85%,日本为75%-78%,不超过80%。
@中国水网微博 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燎认为,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方向是未来,模式是保证。但归根结底,这一切也许只有一个"钱"就够了。
@中国水网微博 对于当前的外国技术引进热,北京绿创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姜鹏明认为,外国很多处于人口稳定或负增长阶段,其技术发展相对失去动力。与中国正处于旺盛发展期的情况不相符合,如此,外国之山是否可以攻我国之玉,需要探讨。
@中国水网微博 据介绍,白龙港蛋形消化池的污泥处理量为每天204吨左右,停留时间24.3天。然后进行离心脱水,脱水后一部分污泥进入流化床干燥车间进行干化。干化车间3条生产线,每日量为60吨。干化后混合污泥含水量为30%左右。此部分污泥同离心脱水污泥都外运去填埋。
污泥技术发展方向与路线分析
专家思考:
王凯军: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叫好不叫座,干化焚烧及热解为主的污泥热处理技术有望形成具有适用性的技术路线。
王洪臣:两个初步的技术路线:第一,污泥破壁预处理之后进行厌氧消化,厌氧消化做一些脱水处理再进行好氧发酵,好氧发酵之后进行土地利用。第二,污泥首先进行破壁预处理,然后进行厌氧消化,利用厌氧消化产生的消化系进行一些不同程度相对不严格的热干化处理,然后进行土地利用。
戴晓虎:未来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可持续性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高级污泥的生物质能及热能回收技术、污泥中的营养元素回收(磷及有机质)、污水厂污泥质和量控制与优化等方面。
杨向平:"十二五"污水处理主要建设任务就包含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80%),杨向平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张辰: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标准对技术发展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杭世珺:源头消减和全过程控制原则很重要,应鼓励跨行业优势互补,协同处理处置污泥;根据处置要求和泥质标准,选择适宜的污泥处理技术;采用不同技术处理处置污泥时,应首先考虑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
唐建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的选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处置决定处理,处理满足处置,处置方式多样,处理适当集约。"
傅涛:污泥处置环节决定处理环节,需要因地制宜的污泥处置方式,而且需要政府强制约束,并及时调整。
王凯军: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叫好不叫座,干化焚烧及热解为主的污泥热处理技术有望形成具有适用性的技术路线。
王洪臣:两个初步的技术路线:第一,污泥破壁预处理之后进行厌氧消化,厌氧消化做一些脱水处理再进行好氧发酵,好氧发酵之后进行土地利用。第二,污泥首先进行破壁预处理,然后进行厌氧消化,利用厌氧消化产生的消化系进行一些不同程度相对不严格的热干化处理,然后进行土地利用。
戴晓虎:未来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可持续性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高级污泥的生物质能及热能回收技术、污泥中的营养元素回收(磷及有机质)、污水厂污泥质和量控制与优化等方面。
杨向平:"十二五"污水处理主要建设任务就包含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80%),杨向平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张辰: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标准对技术发展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杭世珺:源头消减和全过程控制原则很重要,应鼓励跨行业优势互补,协同处理处置污泥;根据处置要求和泥质标准,选择适宜的污泥处理技术;采用不同技术处理处置污泥时,应首先考虑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
唐建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的选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处置决定处理,处理满足处置,处置方式多样,处理适当集约。"
傅涛:污泥处置环节决定处理环节,需要因地制宜的污泥处置方式,而且需要政府强制约束,并及时调整。
企业技术及工程实践
工程实例考察
《天下无贼》里,葛优说,21世纪最缺人才。对于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来说,目前最缺的则是成功案例。因此,"2011(第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特别安排了案例参观环节,分两路分别现场参观亚洲最大日处理规模的"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以及作为应急工程的"朱家角膜法好氧发酵污泥处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