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花了很多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但感觉跟做实验一样,很多都是课题、863项目和示范项目。”傲江生态刘勇表示,而现在,土壤修复产业则进入了“准备期”,2020年到2030年则将迎来“黄金十年”,前景光明,大有可为…… 【详细】
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这一计划的发布可以说是这个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事件。实际上,“土十条”实施将近一年的时间,带火的不仅仅是土壤修复产业,还有下面这些意料之外的行业…… 【详细】
自2016年5月“土十条”出台至今,中央政府先后颁布《环境保护税法》、《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等多项法规,旨在推动土壤污染治理发展;最新两会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将制定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 【详细】
“前几年花了很多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但感觉跟做实验一样,很多都是课题、863项目和示范项目。”刘勇表示,而现在,土壤修复产业则进入了“准备期”,2020年到2030年则将迎来“黄金十年”,前景光明,大有可为…… 【详细】
土壤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污染易、修复难、投入大、见效慢。可以预见,土壤污染防控必然是我国政府向污染“宣战”的重要一役,既是持久战又是攻坚战,必须重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削减存量、严格管控增量,强化标本兼治,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持续修复治理工作…… 【详细】
财政部公布的2016年中央财政预算中,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预算数为90.89亿元,加上以前年度结转资金6亿元,预算数为96.89亿元。但是这个数字对于土壤污染治理,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详细】
中国的土地开发,如冶炼、开矿、拆迁等,早期都是无序的,导致后续治理很难。例如,一个拆迁场地,有污染土壤和无污染土壤混在一起,轻污染土壤和重污染土壤也混在一起,结果修复时只能把所有土壤全当做重污染土壤来治理…… 【详细】
2017年将是政策大量落实的重要年度,相关立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政策及示范项目工作将集中落地,成为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催化剂”…… 【详细】
《土十条》是我们下一步解决当前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工作部署。基本思路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这个思路汲取的是国内外特别是国外30几年来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和走过的弯路。今天在这里跟大家明确一下,土壤污染治理不是把土都挖出来,粗放的无序治理。我们强调:一是预防,二是风险管控,三是安全利用。从工作部署来看,我们叫“2233”,这也是解决我们当前问题的主要部署。
《土十条》的总体思路为:预防为主是优先策略;风险管控是主导思维;切断污染来源是基本前提;土壤与大气、水污染协同防控是重要路径。 土十条有六大创新举措:1、补齐制度短板2、强化准入管理3、理顺管理体制4、强化责任追究5、推动信息公开6、创新金融手段。
土壤行动计划特别注重既有前瞻性又有可实施性,要保证《土十条》落地能后能操作实施,还要明确未来五年、十年、十五年各做哪些事情,哪些重点要抓好,这些工作都很耗时。
从各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的模式来看,专项立法已经成为世界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潮流。从立法的过程看,由于认识和经济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各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渐进,采用逐步修订的方式不断强化土壤污染控制,使法律始终与时代同步。在土壤环境保护法的修订过程中,完善对土壤污染控制的具体环节,同时培育与立法进程相适应的土壤污染修复产业。
对于今年5月底出台的“土十条”,“这表明国家的治理重心由治理转移到防控,这一表述基本符合现实情况。” “但我们也不能忘了,修复污染土壤才是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根本。土地即便是休耕的话,下场雨,污染土壤也可能进入水中。只有修复了,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
“‘土十条’其实就是摸、防、控、治,这是有轻重缓急的。”所有工作的核心首先就是要摸清土壤污染“家底”。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土壤保护、污染预防、风险管控和土壤修复的措施,做到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实现严控新增土壤污染,逐步减少存量污染的目的。
“土十条”既完善了我国现行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更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政策空白。但他同时表示,产业红利逐步释放的关键要点是,土壤污染治理需不断探索“谁治理,谁受益”等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土十条的出台将夯实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全面提升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能力,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这政策,在摸清土壤污染底数、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工作、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明确污染治理与修复主体、开展一批污染技术试点示范等方面有亮点。 “土十条”的出台,加速了土壤监测和修复市场的释放,对治理企业无疑是大的利好。